【富裕社會的危機與轉機】之三:環境運動中的媒體實踐 | 環境資訊中心
深度報導

【富裕社會的危機與轉機】之三:環境運動中的媒體實踐

以網路公民媒體、《中外對話》以網路公民媒體、《中外對話》網站和《綠色地球村》廣播節目為例

2007年09月17日
本報2007年9月17日台北訊,陳誼芩、吳萃慧、莊潔、蔡瑞堂、李若韻報導

《生命力新聞》陳順孝以網路公民媒體為例,說明網路工具提供公眾打造自己媒體的機緣,關切環境議題的公民,紛紛建構草根媒體、分享彼此訊息、串連各自力量,形成一股由下往上的網路公民媒體浪潮,並且介紹台灣環境相關的網路公民媒體在環境運動中扮演的角色。同樣也是網路媒體的《中外對話》是簡體中文與英文雙語對照的網站,由執行總監王冬瑩介紹該網站成立的背景與意義。

另外,不同於前兩者,孫艷君主創的《綠色地球村》節目是天津廣播歷史上,第一個以環保為主題的專題節目,在天津地區產生影響力,她還以此節目的聽眾為基礎,成立了民間環保組織─天津「綠色之友」。

「生命力新聞網」陳順孝陳:環境保護運動訊息,若能迅速、廣泛地傳播,就能得到社會注意、討論和支持,從而召喚更多的志工和盟友,加快問題的解決和改革的進度。但是這個部分大眾媒體令我們很失望,現在的轉機是我們能建立自己的媒體,透過串連,做自己的聲音。

商業媒體往往只報導衝突,而是不報導環保議題本身,少數能認真經營的是公共電視我們的島和聯合報的一組成員,其他的媒體甚至還有對環保議題扭曲醜化的現象。

網路公民媒體源自於地下報、地下電台的草根立場,現在透過Web2.0科技變得更容易更強大,交流訊息更快速、影響更廣,傳播訊息同時監督大眾傳播媒體。

目前環境公民媒體的類型可分為專注環境議題的專業媒體、關心環境議題的人文媒體、環境議題的資訊交流平台、個人經營的環保部落格四大類。



這些網路公民媒體採寫、編選、交流、討論環境資訊,既能形成資訊集散中心,方便記者查找線索、公民查詢消息,也能補充和糾正大眾媒體的報導,更能方便公眾串連和行動,公民媒體的功用及案例包括:1.「補充媒體疏漏」:如台東杉原海灘報導;2.延續媒體熱度:如吉尼號污染事件;3.推展環境運動:如樂生議題;4.支持環保選將:如挺綠黨選台北市議員運動。



或許關注於環境議題的部落格等網路公民媒體的數量目前很少,總體來說,值得推薦的部落格,佔總數不到1%,公民記者也無法像大眾媒體記者一樣緊盯議題,但仍是個正向的希望,期待有更多正向的發展,網路媒體遲早會超越大眾媒體。我不是過度樂觀,而是懷抱著希望。

王冬瑩王:全球的政界、商界、社會團體以及個人都逐步地認識到了環境問題的重要性。中國大陸的狀況也不例外。但從全局來看,西方世界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的關注越來越多;側重點從中國的經濟全球化影響轉向了中國因發展經濟而對國家,地區乃至全球環境的影響。

《中外對話》也就是在這樣的大氣候和背景下孕育誕生的。

「中外對話」是一個成立一年的網站環境,它是全球唯一一個雙語的環保資訊網站,總部設在倫敦,北京及美國加州設有編輯部。它所關注的議題包括中國大陸本身的環境問題,以及全球其他地區可能發生的相似環境危機。

目前已經報導的內容包括對全球及中國重要環境運動領袖及環境專業人士的採訪報導,此外也透過邀稿方式請專家提供文章,探討中國所面臨的環境問題與中國及全球經濟運作模式的關聯性。除了與歐美國家的對話之外,中國與非洲、印度、巴西等相互關係的討論也將是側重的主題。

希望能透過雙語網站推動交流過程,來有助加深不同語言和文化的人們之間的瞭解和對環境問題的認知,為我們共同面臨的環境挑戰找到應對的辦法。同時,教育大眾是我們的另一個目標。我們希望提高大眾對環保的認識,促使他們思考生活方式等對環境的影響並採取環保行動。

天津人民廣播電台孫豔君孫:我近年在天津人民廣播電台做的環保廣播節目「綠色地球村」,廣播節目是一種比較便捷、便宜的方式,其實在大陸也有許多專業的環境保護媒體,如:農業報等,但是一般人比較接觸不了這樣的媒體,大家比較普遍接受到廣播、電視的大眾媒體。

當初我調查大陸的廣播及電視時發現還沒有這樣的環保節目,但我覺得這是非常必要的,於是在節目中開設「環境論壇」、「綠色沙龍」、「環境監督熱線」、「環保金點子」等欄目,我介紹環保NGO組織、環保知識、環保議題,聽眾也會打電話傳遞環境案件線索、或是做活動交流。

我認為大眾媒體在環境保護上是播種機、催化劑和先鋒隊的角色。大眾傳媒可以當播種機的作用,在採訪時,我常會發現民眾缺乏科學知識,因此大眾媒體背負傳遞環境科學知識與環保理念的責任。

大眾傳媒也是催化劑的作用,大陸不缺乏環保政策,但是民眾往往不理解,因此媒體應該傳遞法規政策的作用,起教育公眾的作用,在做節目時,我會請專家舉辦環境論壇、大家一起議論,提升知識,也讓聽眾對環境政策起監督作用。

大眾傳媒還應該做環境保護的先鋒隊,我們成立綠色之友,編播工作者經常參與護水、回收垃圾組織公眾的工作,因有號召力,帶頭的作用,這也是傳媒工作者的責任。

結語

由於中國勞動力成本低廉、環境保護政策較為寬鬆,過去數十年間,台灣高污染、高耗能與勞力密集產業紛紛出走,移往中國大陸地區。在兩岸環境媒體論壇中,媒體人看見台灣已經發生的環境污染問題,現在的中國正在發生,並且有過之而無不及。

面對全球化的趨勢之下,「全球視野,在地行動」不只是口號,更該落實在環境保護運動中,兩岸環境媒體期望透過在地民間團體與媒體的共同努力,以更敏銳的眼光與持之以恆的行動力,持續為環境議題發生,達到監督的力量,讓兩岸環境、全球環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