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股漁村走透透 志工動手救沙洲、護家園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七股漁村走透透 志工動手救沙洲、護家園

2007年10月01日
本報2007年10月1日台南訊,李育琴報導

「七股護沙生態工作假期」志工歡喜合影「七股護沙生態工作假期」志工昨天(9月30日)參與護沙行動,由80歲的阿邊婆教導如何綁竹枝護沙,她更傳遞出護潟湖就是護自己家的深刻感受。七股潟湖與當地居民生活息息相關,志工昨日也參與魚市拍賣、潟湖定置漁網收成等活動,深入了解七股地區漁民生活與潟湖環境變遷之間,休戚與共的關係。

準備用來護沙的竹枝「我不知道參加工作假期到底能幫七股潟湖多少,但是我們知道了這裡的情況,只能盡自己的力量去做,這也算是一種收穫,」志工林佩芬蹲坐在七股頂頭額汕的沙灘上,將竹枝以蚵繩固定在沙地,協助當地社區進行護沙。她表示,儘管當初對七股潟湖和保護它的目的不是非常瞭解,但是她認同這樣的活動,「比起平常在家看電視吹冷氣,要有意義多了。」

來自宜蘭的林佩芬,今(2007)年暑假參加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和陽管處主辦的陽明山生態工作假期,在雍來生態園區進行一日性的勞動服務與生態體驗後,隨即報名了9月29日至10月2日4天3夜的「七股護沙生態工作假期」。

除了林佩芬,包括在科技公司工作的謝福峻,也是第三度參加生態工作假期。他表示,因為陽明山生態工作假期的體驗,更想參加長天數的活動。而對於台南七股這裡的文化特色,希望這次能有更深的了解。

與自然抗爭 護沙救潟湖

阿邊婆示範如何用蚵繩綁住竹枝昨日下午,志工到七股潟湖頂頭額汕上工。「我很擔心啊,這片海如果不見了,我的家也不見了,那怎麼辦?」高齡80歲的七股居民阿邊婆,在沙洲教志工如何架竹枝,她感嘆潟湖消失的危機,做起工來,比志工更勤奮。

七股潟湖沙洲逐漸變薄變小,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在此之前,政府已經努力使用木樁和塑膠黑網,搭起圍籬,試圖阻擋沙被風吹走。塑膠黑布看起來不環保,卻成功抵擋北風,讓沙停留下來,來自日本的志工山田達雄對此感到驚訝,他說:「看見了人與自然的抗爭,人類試圖超越大自然的生態保護作為。」

志工將竹枝以蚵繩固定在沙地,協助護沙。不過這些黑網卻真正留住了沙。因為過去用這種作法護沙有所成效,今年七股護沙生態工作假期所進行的,也是以同樣的方式,但是改用較為自然的素材,以竹枝和繩索交叉綁緊,讓竹枝穩穩地插在沙地上,取代過去塑膠黑網的柵欄。

在海風的吹拂下,志工三兩分成一小組,有人插竹、有人綁繩。在夕陽西下前,完成了十數面圍籬,天然竹製的圍籬在沙灘上交錯排開,融入海灘的自然環境之中。從七股漁民用竹架養蚵,就可見竹子在此地是非常受用的。


體驗漁村生活 為漁業資源匱乏擔憂

阿邊婆視這片海如自家,因為七股潟湖與七股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要瞭解漁村生活,當然不能錯過繁忙的魚市。在進行護沙行動之前,生態工作假期志工一早即前往龍山村魚市,參加魚市拍賣。

龍山村清晨魚市的叫賣場面龍山村魚市不大,卻是當地居民採購每日魚貨的重要集散地。魚販將魚貨集中在魚市販賣,在上午6時30分進行拍賣,漁會人員以獨特的方式進行拍賣喊價,讓第一次體驗魚市買賣的志工大開眼界。志工也在蔡船長的帶領下,買到了比零售更便宜的魚,帶回作為午餐加菜。

這些魚市裡販售的魚,多為漁民在近海捕撈,或是在魚塭中飼養的。為了充分體驗漁村的生活文化,志工接著也搭乘竹筏,前往潟湖中的定置漁網漁場,親近潟湖裡的漁業現況。

漁民蔡飛雄示範以定置漁網捕魚每個定置漁網皆會放置3個漁網,魚類順著漲退潮,進入定置漁網後,漁民大約2-3天會收成一次。志工穿著涉水衣走入潟湖,由漁民蔡飛雄示範如何收取漁網中的魚貨。最後抓到一隻1公斤大的蟳,算是較好的收穫。從早晨的魚市到上午的定置漁場體驗,不少志工都表示對漁業資源耗竭感到驚訝和憂心。

有過這些漁村的親身體驗,志工對七股的瞭解與看法,有許多相似之處。北門社大主任鄭秀娟表示,「透過彼此分享溝通,大家會發現,每個人的想法與自己的生命和台灣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這也是所有志工花錢來這裡付出勞力,很重要的收穫。」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