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瑩剔透的淡黃色小巧魚卵,像是一粒粒珍貴珍珠,安穩地放置在復育池中,每一顆都金黃閃閃,展現出無窮的生命力。約30天左右,牠們就會突破卵膜而出,隨著魚兒逐漸地成長,身體慢慢浮現橢圓斑點。牠,就是有著「國寶魚」之稱的櫻花鉤吻鮭。
幾十萬年前的冰河時期,因為北方海洋水溫變冷,這群原本分布於高緯度地區的魚兒,因而擴展至更南邊的海洋區域。地處亞熱帶的台灣便成了鮭魚的分布區域,鮭魚會定期由大海回到出生的河流上游交配、產卵。一萬年前冰河時期結束,河口水溫上昇或河谷地形改變,把鮭魚陸封在台灣高山河流中。被阻斷了洄游大海的機會,這群遠道而來的貴客,慢慢演化成「陸封型鮭魚」,繼續在台灣大甲溪流域生活。
這段曲折的過程,使得櫻花鉤吻鮭在古生物學、氣候學以及地理學上均有特殊的研究意義,可說是演化過程的代表。牠是亞熱帶台灣特有的冷水性魚類,對環境的變動相當敏感,更是七家灣溪流域水質環境的指標。
櫻花鉤吻鮭已經在大甲溪悠游好幾十萬年了,卻因近幾十年來大甲溪兩岸開發以及全球氣候暖化,例如:防砂壩造成上游的砂石嚴重堆積,河段被分割使鮭魚無法自由遷徙上溯、武陵農場果菜園的汙染、棲地水溫升高等威脅,造成櫻花鉤吻鮭分布範圍從整個大甲溪上游,如今只剩下在七家灣溪流域才有分布。
早在1984年7月,經濟部便依照文化資產保存法將其列為珍貴稀有動物,1989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將之列為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積極地進行復育。「又見鮭魚」影片中呈現出復育櫻花鉤吻鮭的辛苦歷程――嚴格控制的水溫、營養豐富的飼料、為了深入了解牠的生活習性與環境所進行的昆蟲採樣、人工催卵、用黑簾隔絕陽光以免孵化水溫過高等,種種的努力,都是為了保護冰河時代的珍貴孑遺生物。
但近年來,大自然嚴厲的反撲卻更加深生態復育的挑戰。尤其是颱風,容易造成河床棲地的改變、溪流濁度提高、水棲昆蟲類食物減少等生存條件惡化。2004年敏督利颱風、艾利颱風連續帶來強風豪雨,使櫻花鉤吻鮭生存棲息地遭受嚴重破壞,鮭魚復育中心更是被沖毀,倖活的魚兒面臨了復育池水管斷裂、停水停電,維生系統停擺的窘困處境。
身為保育界的明星物種,近十餘年來,政府相關單位及學術機構投入不少資金心血,進行保育調查、研究及宣導教育,奠定了櫻花鉤吻鮭保育工作之基礎;但是目前櫻花鉤吻鮭的生存還是存在許多威脅,仍待努力不斷的努力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