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記者9月來台交流時,在湖山水庫預定地吃了閉門羹,不得其門而入;16日中國NGO的12名代表,再度來到湖山水庫,不同的是,此次行程由中區水資源局官員親自導覽解說。在此之前,16日上午在雲林舉辦的「永續水環境論壇」,和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丁澈士、中國紅樹林保育聯盟負責人劉毅、福建屏南綠色之家會長張長建,與中區水資源局代表共談水資源問題。中國NGO代表肯定政府官員願意走出辦公室與民間對話,是一進步的表現。
湖山水庫動工在即,但14日環保團體在立法院要求凍結湖山水庫明年9億元的預算,認為開發單位未落實相關保育措施,興建預算應全部凍結。中區水資源局代理局長江明郎,在論壇中仍強調興建湖山水庫的必要性,他表示,雲林一天超抽25萬噸的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水庫供應後可提供40萬噸乾淨的地表水,改善地層下陷情況。江明郎說明,水庫施工所造成的環境改變與生態衝擊,將在工程上盡量減輕其負面效應。
江明郎也提到,湖山水庫為台灣目前唯一施工中水庫,為回應大環境對生態保育之重視,更積極採取過去所沒有的生態保育措施。
從地上到地下─水資源利用的再思考
政府以興建水庫來解決水資源不足的問題,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丁澈士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跳脫傳統缺水建水庫的想法,他認為地面水不是唯一選項,不一定要將水蓄在水庫這樣的人工水面,他說:「河內的地面水和地下水是一體的。」利用舊有的取水技術,以不同的思維看水資源管理,在其他國家如荷蘭、德國等,透過集水廊道收集伏流水,地下水資源管理已經行之有年。
環保團體提出的湖山水庫替代方案,就是結合地下水資源利用這樣的想法,在濁水溪扇頂興建「扇頂人工湖」,自濁水溪與清水溪集水廊道收集伏流水,估計地表眝水6000萬立方公尺,每年並可有效補注地下水3億立方公尺。不但能發揮地下水補注、減低地層下陷,還能供水,是比湖山水庫更能解決雲林地區的用水問題。
此外,丁澈士也提出了「虛擬水資源」的概念,也就是缺水地區可以貿易的方式購買耗水度高的農產品來達到水和糧食的安全。例如屏東的水產養殖應優先考慮低耗水性,高獲利價值的水產,如鱉、石斑;而高耗水性,低獲利的水產,如:虱目魚、鯛魚,則不鼓勵在屏東平原養殖,應由進口的方式供應。
這次永續水環境論壇的主持人,逢甲大學水利工程與資源保育學系教授蘇惠珍表示,執行施工單位有他們的難處,看在環保團體有他們的痛,在專家學者的眼中,也看到了水資源開發的新思維,透過這樣的交流方式,希望可以進一步展開對話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