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民的怒吼――白米炸彈客楊儒門事件
WTO帶來的飢荒與貧窮,讓各國農民發出悲憤的怒吼,台灣農民也不例外。2003年11月13日這天開始,很多人的生命被改變了,而受到最大改變的是一位當時年僅25歲的農家子弟楊儒門。
抗議WTO 不惜以身試法
從2003年11月13日開始到2004年11月12日,接連發現了16起在明顯的公共空間,放置著紙盒外包裝上貼有「炸彈、勿按、一不要進口稻米、二政府要照顧人民」字樣的盒裝物。由於字條清晰地警示為「炸彈」,經路人報警、除爆小組拆除後發現,每一次疑似「炸彈」的盒裝物中均附有白米一包、以及或有假雷管、或有鉛錘、釣魚線、微量火藥等等不同組合成分的「恐嚇物」。
這一連串的炸彈威脅頓時讓全台灣陷入了恐懼的陰影之中,而其中傳達出的訊息更是讓人不解:「一不要進口稻米、二政府要照顧人民」,嫌犯到底用意為何呢?這一切在2004年11月25日白米炸彈客落網後一切真相大白。
楊儒門原為一彰化縣二林鎮農家子弟,是一個對社會充滿熱情的青年,有感於這些年來農家的衰敗於政府對其的漠視,因此起身試法,對社會發出抗議之聲為台灣農民請命。
喚醒社會 正視農民處境
楊儒門的出現為台灣的農民爭取到發聲的機會,對台灣農業最大的影響包括兩點:首先,為農民與大眾開起了對話。雖然一連串的炸彈事件造成了人民的恐慌,但是也因為此次的事件,讓社會正視到農民的困境,不過也為台灣的農業未來給了一絲的機會。其次,參與中華民國政府加入 WTO談判的農業經濟學家賴幸媛立委,曾以「楊儒門事件」在台灣WTO的農業談判上做為一籌碼。賴幸媛表示,由於當時談判時,出現了「白米炸彈」,才讓美方妥協,不再強逼我國提高進口上限,不再強逼我國取消對美國的「配額外關稅」。楊儒門事件對公共利益產生一定效果,阻擋30萬戶農民生計的威脅。
楊儒門事件後,台灣人走到了WTO在香港的會議門外,台灣的運動份子第一次來到異鄉為自己的人民爭取權益,在會場外韓國人、台灣人、香港人……來自各地的人為了正義、為了最基本的生存再次團結的阻止WTO部長級會議。
在全球化中安身立命――台灣政府的對策
過去農業是台灣最主要的產業,早期以稻米、雜糧以及特用作物包括甘蔗、茶等為主。由於工商業的發展,在1960年後雜糧、特用作物的栽培逐漸減少,而青果與蔬菜因為人民生活水準提高注重營養而逐漸增加。稻米、雜糧、特用作物等生產於1975以後就迅速降低,而青果與蔬菜則分別的逐年增加。
日漸萎縮的台灣農地
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台灣農業競爭力低落,工商住宅的需求殷切,農地改變用途的呼聲甚高,於1999年底在立法院通過農業發展條例,以期放寬農地農有的限制,並且有條件的開放農舍興建;然而國家的永續經營需要維持長期的農業生產力,為了農業的永續經營,維持優良農地完整性的需要是必要的。卻因開放農地興建,進而造成台灣農地逐漸萎縮。
現今農業永續經營的兩大危機正是農地零碎與水土流失。在過去30年的不當政策下,沒有計劃的、特權壟斷的農地變更,許多地區的農地紛紛變更用途。這個趨勢將因現行的農發條例而加劇,農地零碎化的陰霾隨之將至,這包括灌溉系統的解體、耕地無法順利擴大、污染以及抗爭的事件日趨嚴重等。
根據農委會因應生產補縮減的措施,過剩農地僅是輪流或短暫休耕,這對野生動植物並無多大的助益。更好的對策應是將過去的生產補貼轉換成環境補貼,積極推動有機農業、田籬(Hedgerow, 由樹木或灌木所構成的長條狀植栽)、保育邊行(conservation headland, 農田邊緣保留1-6公尺的播種作物,但不施用肥料、農藥、殺草劑使其自然生長)長期休耕地的植相管理等工作,不僅有助於減輕農業所造成的污染,還能促進生物多樣性、增加農民收入、維持農業週邊產業的就業人口,更可提升農民對於守護環境的貢獻感。
|
※本篇為2006環境新聞志工研習營成果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