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百年震災,再現蓬勃生機――九九峰自然保護區 | 環境資訊中心
綠色影展

走過百年震災,再現蓬勃生機――九九峰自然保護區

2007年12月02日
作者:蔡季勳;審校:楊嘉棟(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保育中心研究員)

九九峰壯麗奇秀的景觀,流傳著不少民間傳說,更加深它在民眾心中神祕的色彩九九尖峰橫跨台灣中部的南投縣草屯鎮、國姓鄉以及台中縣霧峰鄉、太平市境內,屬國有林班地埔里事業區第8-20林班範圍內,地形由礫岩為主的頭嵙山層,火炎山相岩層所構成的鋸齒山峰群,因地殼變動、劇烈的造山運動、快速侵蝕、堆積和風化作用,塑造了如火炎山的特殊地質地形景觀,峰峰相連如玉筍排空,形勢雄偉氣象萬千。台灣民間傳說,若山有百峰,則將出帝王,然而在第一百峰最後形成之際時,卻遭到風雨破壞,只有九十九座峰,因而得名九九峰。

1999年的921大地震,造成九九峰青山綠衣消失,成為「禿頭山」,棲地劇烈改變,形成地形地質上極為特殊的景觀。2000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公告此地為自然保留區,成為921之後第一個以地震崩塌斷崖地景為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見證記錄著天然變化的演替過程,也透過法律效力,讓保護區休養生息,維護大自然生態物種與地景的多樣性。

保育種八色鳥曾在九九峰自然保育區內留下繁殖記錄除了特殊的地形景觀,九九峰棲地內的生態物種亦極為豐富,根據2002年底在九九峰自然保護區所進行的物種調查與監測記錄,保護區內有植物343種,哺乳動物19種,鳥類56種,兩棲類14種,爬蟲類23種,昆蟲727種,以及蜘蛛247種,甚至在中高海拔原始森林才有的台灣山羊、黃頸蝠,以及保育類動物八色鳥等珍貴動物,都曾在自然保留區內發現踪跡,足見其生物相之豐富。

921地震後,曾有學者建議比照國外的做法,以人工噴漿、灑灌方式,把草籽、肥料混合拌勻後,從空中噴灑;但因當地土壤膠結不強,地質脆弱,只要下大雨,地表就會沖刷剝落,人工植被亦會隨之流失,加上在此同時,峭壁上自然演替的植物群落正迅速地回復,於是最後改採自然恢復方式,保護區內崩積土上隨風吹灑的植物種子,幾年下來已逐漸長成5-6公尺的小樹。這些大自然撒種的植物,生長情況良好,幾乎都是台灣原生種植物,包括二葉松、五葉松、山黃麻、山鹽青以及台灣蘆竹等,都生長得極為茂盛,綠意生機證明了大自然的偉大力量。

自然演替的植物群落已重新在九九峰自然保護區裡生根成長巨變過後,人們生活慢慢回歸正常,大自然的景觀與生態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也得以休養恢復。九九峰自然保護區的存在,讓人們永遠記取這段百年大震的歷史記憶,也向大自然學習謙卑敬畏的共存方式。

自然之窗――台灣自然影音頻道

觀賞「燄峰朝霞-九九峰自然保留區」影片國語版英文版日語版台語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