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鏡頭為河川發聲:淡水河為何活化?為誰活化? | 環境資訊中心
綠色影展

用鏡頭為河川發聲:淡水河為何活化?為誰活化?

2007年11月30日
作者:洪淳修(《河口人》導演)

編按: 為何選擇用拍片的方式關心淡水河?洪導演說,一方面那是他的專長和興趣;他喜歡觀察人與土地間的互動。另一方面,他覺得這樣訴諸情感的方式,是較可能為大眾所接受的。的確,《河口人》獲得民眾、官方的注意與迴響,洪導演表示,他會持續用影像記錄的方式為這塊土地發聲,做為環境運動的根據。 下八仙位置圖。圖片來源:洪淳修

很快的,一年又接近尾聲,去年差不多這個時候,台北市正在選市長,當時有個這樣子的競選廣告,只要他當選,四年內他要「活化淡水河」,最後這位市長參選人,手上還高舉一杯白開水站在淡水河邊,意味著河中水會像杯中水那樣乾淨。

把河川當成競選主軸,算是很有理想性的政見。然而一年過去了,這位參選人也成了市長,但我相信他能當選的主因,不是因為「活化淡水河」,因為大部分的台北市民會說:淡水河變乾淨,這有可能嗎?淡水河變乾淨,有什麼好處?諸如此類的話。但我寧願先相信「活化淡水河」的出發點,而且我還想說:淡水河變乾淨,至少漁民可以捕得到魚!

為誰活化?有無考慮漁人?

針對「活化淡水河」這件事,很基本的問題是,究竟淡水河是為何活化?為誰活化?以「活化」這個詞來說,淡水河需要活化,就代表淡水河現在已經死了或活不久了,那以前淡水河是處處生機的,在我拍攝紀錄片《河口人》時,片中的漁人陳萬生說:「以前河裡的鹹水魚有許多種類,如赤翅仔、續沙仔、鱸魚、黃魚。退潮時鹹度變淡,適應力強的淡水魚又會游到這裡找食物,例如草魚、鰱魚、鯁魚、鯽魚。以前光靠這條河,一個人能養五個小老婆,可稱為『活寶』,但現在變死寶了,每樣都死光光了。」

漁人口中活著的淡水河是這樣,而現在的「活化淡水河」又是什麼模樣?河濱公園、腳踏車步道、藍色公路、還有最近剛啟航,能邊看夕陽吃西餐的大河之戀皇后號,這些硬體建設是以前淡水河活著的樣子嗎?漁人口中的草魚、鰱魚、鯁魚、鯽魚,並沒有重現淡水河中。提供市民與河流接近的建設,有哪一樣是以漁人為出發點?這些靠河維生的漁人,能閒逸地騎著腳踏車逛河濱公園,然後在花900元上船去吃西餐看夕陽嗎?說實在點,有時漁人在河面抓了一天的文蛤,都還賺不到900元。漁人只有簡單的要求,就是希望魚能夠再回來。

水質汙染的迷思

要魚能再回來,最根本的就是水質問題。只是水質的問題,對大多數市民來說,並無太大的切身利益關係,只要上游水庫不污染有水喝就好。所以在民主政治數人頭的邏輯下,公部門上游以水質、中下游就以提供休憩空間為出發點,來作為整治河川的依據。

陳萬生。圖片來源:洪淳修只是《河口人》片中的漁村下八仙,就位於基隆河的下游,水質對漁民人來說,卻像是衣食父母一樣重要,水質問題在河川下游被忽略的情況下,漁民因此收入越來越差,更別說期望淡水河能活化起來。就拿約15年前下八仙的文蛤捕撈來說,漁人陳萬生說:「約在20年前,一天最多可抓到200多斤(一斤約100元),一個月收入最多可達50~60萬,現在的捕撈量最多約到20斤左右,有時水髒到只能抓到文蛤殼。」

但說到水質汙染的成因,很多人有些迷思,如污水應該來自工廠,但事實上淡水河系的污染源,有半數以上是來自家庭,甚至疏濬,也是造成水質污染的原因之一。近幾年來台北市區水患不斷,公部門開始以疏濬的方式來解決,但由河底清出的淤泥,並未由運泥船在往陸上,反利用運泥船底部的活動水閘,將淤泥運至社子島與獅子頭段的河道傾倒,雖然這種稱「河拋工法」的方式是合法,但站在環保的觀點上卻說不過去,綠盟理事陳建志說:「淡水河底的污泥,好不容易挖起來,應該是帶到岸上處理,不應在倒回河裡去。」況且倒回去的污泥,還會造成漁民的損失,下八仙村民陳萬益就說:「文蛤是生活在沙子裡面的,你現在污泥覆蓋上去,文蛤全部死光歐!」漁人陳萬生則說:「河流這東西,你不動沒事,你一動它就去了了。」對於河流漁人是採取這種被動的姿態,來以不變來應萬變。

疏濬與築堤 人定勝天?

反觀淡水河面上的種種建設,都是人定勝天的驕傲姿態,疏濬與築堤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是並不是說因為這樣,而是要公部門什麼都不用做了,而是回到一開始談到的「活化淡水河」,是為何活化?為誰活化?疏濬若是為了加深航道而疏,但卻會影響漁人的生計,這樣的工程寧願不要;疏濬若是為了排洪,讓市區不至於淹水,那就更應該把清出的淤泥帶到岸上,但為何又將淤泥丟回河道較深處?這不就透露出公部門在環境評估時,忽略了漁人的存在。漁人以不變來應萬變的態度,不是沒有道理,就是因為淡水河有太多的變,才會要做這麼多亡羊補牢的事。

像疏深河道雖能加速排洪,但河道會變淺,主因還是河流沿岸的開發,導致泥沙大量沖刷到河中。而河水會污染並非只是工廠與家庭廢水,才讓河水又黑又臭,漁人陳萬生說:「自從石門水庫蓋起來後,淡水河水的淡水只剩三成,其餘都是鹹水。」少了七成的淡水來稀釋污染源,當然會讓河水更黑更臭。水岸住宅與水庫改變了淡水河原本的樣貌,疏濬與污水處理廠並不能解決問題,最根本還是公部門要改變態度,用漁民的角度來看待「活化淡水河」這件事。

今年6月間,河口人的聲音被公部門聽見了,台北市環保局長與工務局長,一週內就來了下八仙3次,也對漁人承諾將停止「河拋工法」,並改採將淤泥帶上岸的方式,雖然這距離降低河岸開發,減少污泥沖刷入河的理想還有一段距離,但至少這是由漁人的觀點來看待「活化淡水河」這件事,希望有一天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市長拿著杯白開水站在河邊,還能讓漁人重現他們的孩時記憶,打著赤腳在河邊追逐,不時還會踩到螃蟹那樣的情景。

【延伸閱讀】

《河口人》影片部落格::「城市.河口.人」

《河口人》DVD已重新改版,於作者部落格上訂購即贈手工沖印劇照。

〈10年了……關渡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