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證據:鳥類先學拍翅 才會滑翔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新證據:鳥類先學拍翅 才會滑翔

2008年01月27日
摘錄自2008年1月25日中國時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長久以來,生物學家對於1億5000萬年前第一種鳥類「始祖鳥」如何學會飛行爭論不休。一派生物學家認為,鳥類的祖先是用兩腳行走的食肉恐龍,牠們起先在地面急促奔跑,而後學會只要鼓動兩支原始的翅膀,就可以到樹上避難。另一派認為鳥類的祖宗先學會從樹上或懸崖上躍下滑翔,而後才懂得振翅高飛。

不過美國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自然》周刊發表報告,指鳥類翅膀的拍動幅度其實較一般認為的小許多,也簡單許多。

蒙大拿大學科學家戴爾和同僚使用4部同步高速數位攝影機,記錄北美「石雞」從孵出後第二天,到成年為止的活動。他們每兩天記錄一次,並將牠們身體和翅膀的10個特徵透過數位化記錄下來,藉此分析牠們的翅膀形狀、身體角度、攻擊角度、翅膀拍動以及其它變數。

令他們驚訝的是,石雞振翅時的角度相對於地面,都是在一個非常窄的範圍內,且這個範圍會持續下去,不會因從事的活動不同或年齡增加而出現變化。研究顯示,鳥會改變姿勢以完成高難度飛行,但振動翅膀的角度侷限在僅僅19度的範圍內。

戴爾表示,拍動翅膀和滑翔兩派之間的辯論,都是假設羽翼未豐的鳥類祖宗先從滑行開始,最後才學會拍打翅膀取得動力。但觀察現今所有鳥類及非鳥類滑翔動物的飛行方式,皆證明鳥類是先學會正確振翅的方法,然後才學會如何滑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