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2月17日
作者:傅淑瑋;審校:劉小如(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夕陽西下,黑夜又將籠罩大地,此時,正是一批晝伏夜出的研究人員開始辛勤工作的時刻。這批研究人員在台灣東方海面上的島嶼――蘭嶼,觀察台灣其他地區看不到的貓頭鷹「蘭嶼角鴞」。
漆黑的夜晚,正是「蘭嶼角鴞」日活動的高峰,於森林環境中覓食、鳴叫、理羽與飛行,使得夜晚的蘭嶼森林,亦充滿了生命的活力。研究人員藉由捕捉繫放,給每隻角鴞標記一組獨一無二的彩色腳環,使得繫放後,只要透過望遠鏡的觀察,就可以得知不同個體的活動範圍、行為表現,並進一步推算蘭嶼角鴞的族群數量。
蘭嶼角鴞是台灣目前在單一物種生態研究,歷時最長的物種,1985年起由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劉小如博士帶領的鳥類研究室執行,目前已經累積20年的研究資料。在研究補助經費總是青黃不接的情況下,長時間的投入單一物種的研究,研究人員需要極大的決心、毅力與遠見,方可能完成;也因如此之投入,才能為台灣留下長期的觀察資料,了解單一物種的生活史與生態特性。
《ㄉㄨ ㄉㄨ ㄨ、「蘭嶼角鴞」的故事》影片耗時3年拍攝,由原擔任「蘭嶼角鴞生態研究」計畫的梁皆得先生擔綱,在無數的黑夜中,扛著厚重的16釐米攝影機,四處尋找蘭嶼角鴞的蹤跡,才得以完成。本片於1995年入圍第32屆金馬獎最佳紀實報導片;1996年獲得第19屆美國蒙大拿州國際野生動物影展科學訓練影片優選的殊榮,絕對是台灣生態界中,不可錯過的高價值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