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廣度兩者皆不足
如前所述,謝長廷的永續環境政策白皮書(兩萬多字)與馬英九的環境政策(兩千多字)在資料量上有相當大的差異。在謝長廷的部份,值得讚許的是其花了16頁的篇幅,來對現存的環境問題進行陳述與分析,以作為其提出政策的背景說明。
然而,這內容卻也暴露出謝陣營對於環境問題認識的不夠廣泛與深入,例如在水資源與水污染、土壤污染、有害廢棄物以至環境破壞問題等部份(P.13~16),都很容易看出其實僅是官方資料的堆砌,而與民間團體對於相同主題所關注的內容相異甚遠:例如土壤污染議題即包含高科技產業排放廢水以致土壤鹽化、不肖業者挖掘農地砂石後以有毒廢棄物進行掩埋等等問題;水資源議題則包含水庫興建破壞自然生態、攔河堰成效不彰、政府並未正視台灣水資源總量管制、犧牲農業用水以補助高科技產業用水等等問題。
此部份令人費解的是,明明謝長廷挾帶著執政黨優勢,但是許多內容卻不見相關單位奧援,甚至還出現需要引用《天下雜誌》的數據(P.16)而非提供自林務局,不禁讓人懷疑民進黨在打這場選戰的過程中其實內部問題重重。
而其內部問題,其實也可以從白皮書的語氣當中看出端倪:在論及應該調整產業結構的部份,其認為「基於永續發展的理念,台灣必須改變過去不良的發展型態,調整產業結構,朝低耗能、低耗水、低污染、高技術、高知識密集、高附加價值的方向發展,以『質』的提升取代『量』的擴增,才能有效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品質。因此,對於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產業,即使不能刻意限制其擴張,至少也不應給予獎勵,過去對這些產業的不當獎勵與優惠皆應儘速取消。」(P.18)在這段文字裡,暴露出撰寫政策的幕僚無法作主、謝長廷在檢視時也未有給予強烈支持,以致於表現出了缺乏魄力、畏首畏尾的態度。
值得稱讚,也值得改進的「黃金三角」架構
謝長廷較馬英九先進的部份,即在於其提出了一個將經濟發展、社會公平與環境生態整合起來的黃金三角架構,而認為這三個面向缺一不可(P.1),這其實是呼應了環境基本法的概念、肯認環境生態的價值。然而,筆者認為黃金三角的思考仍有不足-其雖然將三者並列,在表面上凸顯了三者都很重要,但實際上卻忽略了三者之間的層次關係。筆者認為其實黃金三角應該是一個立體的三角錐,並由最基礎的環境生態,漸次而上為社會公平、經濟發展。理由很簡單,因為缺乏了環境生態的支持與保護,根本不用談其他兩者,而沒有顧及社會公平的經濟發展,也將難以穩定發展。因而這三者之間其實存在著一種先後、依存的關係,而能夠維繫這關係的-遺憾的是謝長廷並未明確的提出-其實就是一個包覆在三角錐外的健全的文化。之所以覺得遺憾,即是因為謝長廷常常講「共生」,而這共生的想法其實就是健全文化裡的一項重要概念。
數項具有潛力、卻嫌模糊的政策
在黃金三角之外,謝長廷其實還提到了「不把核電當作CO2減量的選項」,但卻沒有進一步說明台灣的核能發電該何去何從;此外,也提及欲建立「水源利用總量管制」與「空氣污染總量管制制度」,提出總量管制的概念是好的,但是,殊不知政府早已有類似的想法及做法,但實際上卻面臨管理成效不彰,甚至是過於樂觀的評估可使用的「總量」的問題。在此,白皮書再一次地出現提出具有潛力的概念,但卻未能針對實際問題做出回應的情況。
此外,在「維護原住民族基本生存權」(P.37)底下的「彈性化傳統領域界定程序,在民族自治架構下形成分層共管機制」究竟為何,同樣說得不清不楚,而這樣的毛病在白皮書中屢見不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