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踏入登山的領域以來,漸漸感到台灣許多曾經美好的事物漸漸在消逝,不管是被譽為福爾摩莎的好山好水,或是屬於深層內涵的人文素養,很多都不若以往,正因為如此,讓我更覺得環保如果不動手去做,其實都只是在說說。因此我開始透過文字、圖片,或者講座、實際帶隊解說、來激發更多環境運動的力量,試著為這塊土地留住些什麼。
打從高工求學以來就一貫的以工程體系出身,從專科到退伍、繼續進修唸大學,跟現在的工作等等,始終離不了「土木」這兩個字。現實與理想之間,有時候不得不屈就於現實的經濟壓力,當然這幾年也都一直都在努力,怎麼把工作和興趣相結合,但這些都還需要時間來慢慢調整。
也因此我長期都處在建設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情結,就一直在內心衝擊著,更因為是工程的科班出身,所以在看待環境議題上,就多了份屬於工程面的不同觀點,例如核四案、蘇花高、屏東旭海台26線貫通案等等,若以長遠的生態永續來講,決策如果是錯誤的,在位者就必須為台灣的後代子孫負責,歷史也自有評斷。
綠色尖兵小檔案 環境關懷概述: |
走入台灣的山 培養深切的土地情懷
因為曾走入台灣更深的山,拜訪過更多深藏在角落的地方,包括弱勢的原住民部落,所以對台灣這塊土地有很深切的情感,於是在下筆的本身,其實也是對自己負責,從6年前因緣際會的以義工性質撰寫「走山的人」專欄迄今,即便本身對文字的駕馭能力自嘆還不足,但透過電子報的平台發送,就一個「業餘」的文字記錄者而言,無形加重了責任感。
我始終覺得環境保護是一輩子的事業,不管你從事的是何種職業,學的是什麼專長背景,除非你已對這塊生活的土地沒有感情,或是對週遭環境的破壞已經麻木不仁,要不很多議題都是刻不容緩的。
尤其在近年來接觸一些環保團體後,看到一群人無私的奉獻時間、奉獻體力,甚至自掏腰包的,就為了一個環境保護的共同信念打拼,那樣的畫面,很令人動容。好比有一次我去參加台南黃金海岸的淨灘活動,大太陽底下,志工們裹著頭巾、拿的大垃圾袋彎腰撿拾,沒有怨言,不求回饋,只希望在假日的遊客面前,能激起更多的公德心,來愛護這片海洋。
持續紀錄、持續關懷
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到底文字的力量能有多大?很多東西寫了,只是短暫的掀起幾天漣漪,過不了多久,世事依舊如此,許多開發案也持續的進行,因為在每件工程的背後是多麼龐大的利益掛勾,所以真的關懷我們環境的話,那麼即便是業餘的文字工作者,也應該有其社會責任。
其實當編輯向我邀稿這篇「行行出狀元」的文章時,我本想辭謝婉拒,一方面我並非什麼事業有成的工程專家,二方面我寫文章的本身也只是默默在耕耘自己的夢想。不過後來想想,誠如這個專欄的企劃本身,如果能引起更多來自不同行業的讀者注意,也都試著來參與環境保護,那麼這篇文章對台灣這塊土地,也盡到綿薄之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