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四屆總統大選,藍綠變天,國民黨重新取回失落八年的執政權,同時也掌握立法院3/4的多數席次。選舉和平落幕,並完成台灣第二次政黨輪替,但是政黨可以輪替,台灣的永續環境無法輪替,未來國民黨執政應該「固本台灣」,而文化、人才和資金的「本」,都建構在環境資源的根本。
21世紀的時代,全球只有兩個重要議題,一是環境議題,另一是貧富懸殊的議題。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是擁有「窮人的銀行家」稱號的穆罕默德˙尤努斯;2007年則由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和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獲得,顯示環境和貧富懸殊議題漸獲重視。
其中,貧富懸殊更是與環境資源息息相關,因為資源匱乏、分配不均,而導致貧富差距擴大,所以資源、環境和貧富三者是環環相扣的,未來的總統若要解決經濟問題,不得不面對環境資源的議題。台灣一直以來未跳脫出大陸思維,「從鰻魚王國、養蝦王國到石化王國、IC王國、半導體王國;台灣就這麼小,什麼都要成為王國,最後會『亡國』。」
國民黨未來更要擺脫大陸型國家政黨的思考模式,不能再複製威權時代的經驗,只以經濟為考量而一再開發。以開放大陸觀光客為例,必須要考量台灣土地的負荷量,做好配套措施,並規劃多元型態的觀光旅遊方式,不然如果「每天3000名大陸觀光客都要去阿里山、日月潭,台灣能有幾個阿里山和日月潭?」
在2006年國家永續發展會議上,其中一項共識:總統、五院院長、政務官每年應接受NGO團體推薦的10小時永續發展的課程;馬英九也在環境政策中提到「紮根環境教育」的政見,更應該從自身和內閣做起。從2003年起,台灣每年發佈永續發展指標,未來每年的6月5日環境日,也希望總統和行政院長,可以對人民宣讀台灣永續指標的狀況,說明哪些指標進步了,又哪些指標是退步的,並且作為評量國家發展的施政基礎。
未來一黨獨大的時代,人民賦予國民黨絕對的權力,那麼NGO的位置在哪裡?無論政治局勢如何轉變,NGO永遠都要扮演理想、前進和進步的角色,維護世代正義。在全球化及科技化的趨勢潮流下,環保團體除深度外,也更要加強廣度,不只純粹談論環保議題,必須擴大面向,從多方不同的角度切入,才能更有效的讓政黨、民眾瞭解環保不是唱高調,而是和切身生活相關。
林聖崇在過去立法院遊說的經驗中,印象深刻的是,謝長廷擔任立法委員時,多能傾聽NGO團體的聲音,並做出適當中肯的建議。而他與馬英九的接觸經驗較少,但在10多年的經驗中,向國民黨遊說極為困難。這次馬英九當選總統,也承諾要吸取綠營的好政策,「謝長廷提出將中興新村打造成國際NGO中心的政見,馬應學習。」
台灣民主發展的安全瓣,來自蓬勃民間力量的發展與公共事務的參與,尤其泛藍掌握眾多席次,立法機關兩黨比例懸殊,未來公益團體的遊說空間有相當限制,國會中的弱勢政黨與民間力量如何透過結盟而相互加持,使公共利益得到重視,是一大挑戰。
而這次的總統選舉結果,也由國民黨拿下政權,目前當務之急,是在行政體系內加緊建立民間公益團體的制度化參與管道,運用行政體系的制度化力量,促進蓬勃的公民參與。行政機關內的公民參與的制度保障,將確保持續的政策參與機會,為監督執政的最後一道防線。
以下建言,是民進黨政府可以不需經過立法,透過行政權即可推動實施,部門相關決策資訊應更加公開透明。相關建制應包括:
一、總預算與結算審計報告應上網公告,並製作詳細的向納稅人報告書,使民眾了解其所納稅金與國家發展之間關係,促進民眾多關心國家事務。
二、政府相關決策的會議紀錄應全上網公告。完整委員會審議記錄,能使參與之官員與委員認真審議,為其發言與建議負責。目前有關國家重大建設之相關審議,含過去之會議記錄,應要上網公開。
三、政府應在決策形成階段即應提供多元、低成本、且便利的公共參與管道,積極廣邀民間公益團體參與政府公共事務相關諮詢,並給予適當之出席費用與交通補貼,提供民間弱勢團體較為友善的制度化參與環境。
四、政府決策過程中應有「烏鴉保障條款」,對於忠言逆耳之諍言,應予獎勵而廣納。過去幾年行政院婦權會的運作顯示,民間委員的集體進駐與議題審議,可以改變官僚心態,促進行政改造;而過去三年媒體報導揭露之弊案,如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觀光局〈澎湖吉貝案〉、林務局BOT案皆顯示,如各部會如能廣納諍言,並設立獎勵制度,有降低不法之警惕作用。
五、將台灣永續發展指標列入各部會行政運作之中,從中央到地方的政策及預算執行,皆須用永續發展指標加以評估,作為未來預算編列與政策評估之準則。
上述民進黨八年執政所忽略之公民實質參與所需之配套行政制度,面對民主反挫的危機,期待陳總統執政之最後任期,能積極在行政體系內建立影響公民參與發展深遠的制度措施,為台灣民主生機的存續設下重要且關鍵的安全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