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愈久,省愈多--與逍遙之輪的相遇 | 環境資訊中心

騎愈久,省愈多--與逍遙之輪的相遇

2004年09月20日
作者:黃漢耀

把車停好,上鎖。

走在這棟三級古蹟的廂房青石板,才發現自己像緊張奔跑許久的野獸,被雨水淋溼的肌肉,全都硬繃著,而且呼吸是不規則的急促。

剛才從桃園、中壢到新屋的省道上,正逢上班、上學交通尖峰,吃力載重大聲怒吼的公車、骯髒且噴出黑煙的貨車、快速從身邊偷襲而過的小轎車、笨重而遲鈍的修路推土機、怪手車隊、還有大群急躁機車。

沒有紅磚人行道暫隔的自行車,只能驚慌無助吸著廢氣與二氧化碳,以冷血動物的綣縮,慢慢爬行。

良田過度開墾,污染身心與環境

現在,人已安然坐在桃園縣新屋鄉范姜古庴的藤椅裡。

這裡很安靜,沒有人,空空蕩蕩的,只有200多年的香爐、陶缸相伴。雨水聚滴在簷下的聲音清晰可聞,從三合院望出去,平靜的稻田煙雨濛濛。休息在如詩如畫的山水田園古蹟裡,已經暫時忘記剛才吵鬧車陣中的奮命搏鬥。新屋地名的由來,據說跟范姜古厝有歷史淵源。清朝以前,這裡因土地貧瘠,來開墾的人只寥寥幾戶。

乾隆年間,廣東惠州的先民范姜氏,率族人艱辛墾拓,化荒地為良田,墾者漸聚漸多,於是族人集資起造祖先祠堂,鄉民因祖祠規模宏大,稱為「新起厝」,隨後流傳成為「新屋」地名。

典故中,不禁聯想起「福爾摩莎」今昔的變化之大,也緬懷先民在美麗之島的篳路藍縷;都市、擁擠、工業、噪音、污染、緊張,強烈對比稻田、恬靜、鳥鳴、純樸、自然。究竟是我們今人過度開發?還是先民的開墾已先種下惡果?

幽靜古厝好休息

疲倦的眼皮與身體,不知在什麼時候進入特別香甜的睡鄉。醒來之際,聽到瓦斯爐大火嘶嘶燒開水的回音。古厝裡多了一個老人,正緩緩抹桌椅,朝供桌祖先牌位上香。「今天下雨,有沒有感覺比較冷?」

我報以微笑。

「睡嘛,再繼續睡,等一下燒開水給你喝。」古厝管理員持香走向門口,仰天拜了拜,把三柱香插進爐子。

我沒有再睡,只是專注望著他優雅的上香動作。

「你也是騎車來的?下雨天怎麼還想騎車?」

我看到院子裡又多了一輛自行車。「一大早出門,我們那裡根本沒有雨。」我說。

「你從哪裡來的?」

「台北。三重。台北縣的三重。」

老人眼睜得很大,有點疑惑說﹕「這裡平時很少人來,你從那麼遠,怎麼想騎車來呢?」

騎車也可以很悲壯

其實是想騎去新竹的,因為省道車多,而且太吵鬧,少了一份騎車的悠遊自在,所以決定先繞來這裡休息一下,然後到觀音鄉,沿海邊的西濱公路,從竹北或南寮進入新竹市,然後再隨緣決定要去哪。這一條路線車少,也有田野風光可欣賞,算是不錯的選擇。

「還去新竹?要好遠喔,怎麼不開車?」

騎自行車可能到新竹的動機,並不是只想去吃貢丸,而是類似一種「成年禮」的儀式。因為台北縣市大部分的地方都曾騎過,即使坪林的北勢溪、東北角的福隆、鹽寮,或從淡水河轉大漢溪堤外騎至三峽,再從樹林、新莊繞回疏洪道……純然只是想,出了台北縣,獨自一人最遠可到哪裡?要花多久的時間?這當中微微有一種捨離熟悉與茫茫不知未來的悲壯。

大家都開車的世界,是什麼樣子?

本來騎腳踏車只是日常生活的代步,只限於自家附近購物、上郵局或載小孩。有一次到北京旅遊,自己一個人住,為了方便買東西、訪友,花30元人民幣買了一輛上海廠的破舊老車騎。一天突然想到,何必搭計程車到各景點參觀,跟一般觀光客一樣,騎腳踏車不是更貼近大眾,而且更能仔細觀察北京生活嗎?於是決定從動物園一帶,沿中關村大街,一直騎去圓明園遊覽。就這樣傻傻邊走邊玩騎了近兩小時,又進到清華大學轉一圈,到圓明園可能還剩一個多小時路程,再加上天色已晚,路上多卡車,路燈稀落,只好暫時折返。騎車這麼久與遠是頭一遭,屁股坐得疼痛,腳也踩得酸軟。

可是,在滿身辛苦中我才意識到,在廣大的北京城裡,卻有更多人從更遠的地方,每天騎來騎去上下班、上下學。

這麼簡單的一個事實,讓我的觀念幡然一變--腳踏車也是可以騎很遠的交通工具。因為自行車是北京一般大眾的交通工具,也是大部分人不得不的選擇。如果這些人全改成開車、或騎機車,那麼整個場面一定比台北更紊亂、空氣更污濁。好像曾在哪本書上讀到達賴喇嘛的問題:「如果全世界每個人都有一輛車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

七個環保小兵妙物

同時腦海裡也閃過書上的另一句話,好像是:「中國大陸若是想要讓每位市民開車,享有與今天美國人一樣多的道路設施,就必須讓出百分之四十的耕地用來舖路……」這個嚴重的環保課題,說不定幾年內真的會在中國大陸發生。另外還有一段話﹕「自行車騎士的燃料是碳水化合物……繁忙的現代人很諷刺,開車去健身房猛踩腳踏車,消耗脂肪……」

回家後在書房裡尋出這本小小的英文書,約翰‧雷恩(John C. Ryan)寫的《七個環保綠點子》(Seven Wonders)。所謂的「七大驚奇」,原本指的是人類歷史上金字塔、萬里長城的7大景觀。但作者卻轉大為小,借喻環保的7個小兵妙物(編註:分別是自行車、保險套、吊扇、曬衣繩、泰式河粉、圖書館、瓢蟲)。他以輕鬆口吻,囑咐大家善用7大廉美寶貝,為永續經營的環境貢獻一力,避免不經意、無效率的資源使用,而自行車名列其中首位。

約翰‧雷恩是「守望北美洲大西北環境生態組識」的研究室主任,9年多來一直以自行車代步,他那句令我感動的話,原意是這樣子的:

「一位自行車騎士的呼吸,不會為世界製造酸雨,或是以一氧化碳或微粒殺人於無形,也不會改變全球氣候。自行車騎士吸收碳水化合物做燃料,不需要化石燃料及進口石油……」

「自行車不會造成交通阻塞,也不需要為了舖設大量道路,犧牲農地與國庫收入,以及可供居住的美好環境……可以減低各種疾病的威脅,也省掉人們天天駕車去健身房,目的只為了在健身器上猛踩腳踏車。」

用自行車為大地省能源

這句話所以令我感動,是之前一名朋友打電話說,剛買一台跑步機,原來的健身腳踏車沒壞,要的話去搬。我答應了,等回國再去載。可是,有了親身長途騎車的體驗,意識到新突破,又聽到約翰‧雷恩頗具說服力的動人之語,想到自己不是就有腳踏車嗎?同樣是運動,要嘛就騎「真」的,何必玩「假」的。在家裡空檔猛踩,倒不如騎到淡水紅樹林、東區華納威秀、木柵動物園,或去華江橋賞鳥--這種騎法不是更豐收、有趣嗎?從此,我少搭公車、捷運、計程車,腳踏車是形影不離的良伴。作者在《七個環保綠點子》上提到:「每一個人每天食物消耗量相當於一隻海豚,大約在2500到3000卡之間。但是,如果再加上其他方面的能源,平均每一個北美人每天消耗18萬卡,這是普通人需求量的6倍,幾乎與一隻抹香鯨的胃口相當。我們的消耗量遠遠超過體型中等的哺乳動物需求量。」

從騎自行車的體驗當中,我真的相信,人的需求是可以很簡單的。清晨四點多由家裡出發,下午三點左右抵達新竹火車站,途中買件小飛俠雨衣、一包口香糖,吃了碗米粉貢丸。近百公里的旅程,所花的100元還有找。我不僅省了自己的荷包,也為台灣、地球省下一份能源。因為「支付一部汽車走上1哩,比自行車走1哩的費用,高達20倍。」

套句廣告台詞,這叫「騎越多,省越多」。

 【作者介紹】

黃漢耀,著述甚豐的作者和譯者。自行車對其已脫離運動賞玩之列,堅持無論到哪都以鐵馬代步,奇人也。他自言最喜歡慢慢騎車去看山,期待騎進道家「自然、無為」的境界。最大願望是全台各鄉鎮都有各具特色的單車道,並串聯成環島網,讓福爾摩莎成為美麗的單車王國。

資料提供:新自然主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