汞魚翅 北市衛生局驗不出來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汞魚翅 北市衛生局驗不出來

2008年05月05日
摘錄自2008年5月3日聯合報台北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國際保育團體WildAid年初購買一批魚翅,分送北市衛生局與國際檢測組織ALS檢驗汞含量,檢測結果兩者竟相差50至300多倍,質疑衛生局根本無法檢驗出危險食品。

衛生局檢驗室主任邱志昇承認檢驗設備「靈敏度不足」,市府的汞分析儀主要用於檢測傳統中藥材的汞含量,對於食品汞含量的檢測靈敏度的確不夠,已進行採購新設備,預計8月底驗收。

衛生局藥物食品管理處長姜郁美表示,魚翅汞含量的檢測,都由衛生署以研究調查方式專案辦理,不排除下半年列為調查重點。

市議員吳思瑤2日偕同WildAid執行長Peter Knights舉行記者會指出,WildaAid在年初買了10枚魚翅,送交衛生局檢驗汞含量,檢測結果最高含量只有0.03ppm,最低則完全不含汞含量;WildAid再把相同樣本再送交國際檢測組織ALS香港實驗室化驗,數據相差最高的達330倍,10個樣本中,更有6個樣本汞含量超過衛生署規範的2ppm標準。

Peter Knights表示,鯊魚體內汞含量比其他魚類高,而魚翅成分85%是蛋白質,汞又易附著蛋白質累積。經常食用海鮮及大型深海魚,是累積過量汞金屬的高危險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