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06月08日
高英勛 彙編;李秉璋 審校
百科博士
環境監測是運用物理、化學和生物的技術手段,對環境中的污染物及其有關的組成成分進行定性、定量和系統的綜合分析,以探索研究環境質、量的變化規律。
環境監測是環境保護的基礎工作,主要內容包括:空氣品質監測、水質監測、土壤環境監測、固體廢棄物監測、環境生物監測、環境放射性監測和環境噪音監測等等。其任務是對環境樣本中污染物的組成進行分析和測試,並研究在一定歷程和一定空間內環境質、量的性質、組成和結構。環境監測的目的在於瞭解環境的變化,並對污染源加以監控,以提供進行環境預警或環境影響評估工作所需的資訊。
百科教室
隸屬行政院環境署的環境監測及資訊處,對台灣地區的環境品質逐步建立了各項環境監測網,包括水質監測、空氣品質監測及預報、紫外線監測及預報等等。在環境基本法第27條更明確規定:「各級政府應建立嚴密之環境監測網,定期公告監測結果,並建立預警制度,及採必要措施。」建立環境監測網,除了可監控污染發生的狀況並及早預警應變外,更重要的目的是建立環境背景資料庫,便於以更科學的方式進行預報工作及環境影響評估。
環境監測工作扮演的另一個重要角色,則是環境影響評估中十分重要的一個部份。除了開發行為前的環境影響評估之外,在進入開發或營運階段後還必須對周遭環境加以監測,以確認開發行為對環境的影響是否控制在原先的評估範圍之內;並瞭解開發單位是否有依據評估報告的結果,進行減輕環境影響的相關措施,確保開發行為的環境衝擊符合預期。因此,環境影響評估法中的第18條「開發行為進行中及完成後使用時,應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追蹤,並由主管機關監督環境影響說明書、評估書及審查結論之執行情形;必要時,得命開發單位定期提出環境影響調查報告書。」是環境影響評估後續追蹤時非常重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