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食慢行 新生活運動幫地球降溫
從改變生活習慣做起,幫地球降溫一點也不難!氣候暖化不但是全球共同的危機,也是今年地球日的主題;台灣環保團體所舉辦的地球月系列活動中,由國立科教館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合辦的節能減碳系列講座,請到綠色陣線協會吳東傑執行長邀你我一同發起「嘴巴革命」,並由千里步道籌劃中心周聖心執行長帶領大家用「慢行運動」抗暖化。
來自何方如何來 「碳足跡」大不同
今天吃什麼?其實你可以再多想一點,因為你的食物選擇可能幫抗暖化一個大忙;採買食品前不妨將產地及生產方式納入考慮,因為不同的產地及生產方式留下的碳足跡也不同。
「碳足跡」是指一項產品或服務在整個生命週期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與其他溫室氣體的總量。當食物的產地離自己所在之處越遠,它的「食物里程數」就越高,留下的碳足跡也讓地球不斷發燒;「食物里程數」指食物從生長地運送到消費者購買地的距離。據美國農業部的調查顯示,食物有從更遠距離運輸的趨勢,全球化之下的商品流通使情況加劇。香港調查境內進口食物的里程數及CO2排放量,發現鄰近的菲律賓馬尼拉食物里程數為698.8公里,排放0.13公噸的CO2,而來自美國華盛頓的里程數為8126.6公里,CO2排放量相對高達2.02公噸,證明食物里程影響地球暖化甚深。
研究告訴我們,製造食物所消耗的能量只有1/5發生在農場,另外4/5都發生在加工和運送過程;英國研究更指出全國高達1/5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食物的生產與運輸過程。可見食物的生產方式是影響氣候變化的關鍵。
有機農業在地化 才能真正抗暖化
農業原是與自然最親近的產業,近2、3百年來農業工業化,為了大規模生產使用各種石化肥料,留下沉重的碳足跡,最後也威脅人類的生存。因此,在健康的考量下,有機食品近來成為熱門的商品,然而大量的進口有機食品卻扭曲了友善環境的本意;選擇在地生產的有機食品,透過改變消費模式讓農業生產回歸在地化有機化,才是真正對環境友善,才能真正幫地球降溫,這是我們從下一刻起就能進行的「嘴巴革命」。
抗暖化 綠色交通好行
日常生活不外食衣住行,「食」與地球溫度息息相關,那交通與地球暖化的關係又如何呢?
調查顯示,台灣的CO2總排放量中,交通比重佔14%,僅次於工業造成的55%;一個世紀以來台灣暖化的速度是全球平均的兩倍。如何讓台灣的交通朝綠色發展,「生活單車道與步道路網」、「大眾運輸系統」、「汽機車總量管制」、「全面檢討計程車政策」是值得討論的方向。
還道單車 還路於人
發展綠色交通,將路權還給單車跟行人是第一步。自行車與步行留下的碳足跡幾乎等於零,卻無法享有與汽機車平等的路權待遇;台灣公路法界定公路使用者為「動力車輛」,否定了人與自行車的用路權利,所幸已於2007年通過公路法條文修正案,有了小小的進步。有法可循,為單車族與步行族爭取路權跨出一大步。
改變政策思維 建構綠色交通
要使台灣交通全面「綠化」,需要單車道與步道路網的完整建置。民間團體持續遊說政府部門在不拓寬道路的前提下;以現有道路或替代道路劃分約2到3公尺的道路給行人與自行車使用。然而,公路單位往往以可能妨礙車流順暢為理由,並質疑單車的使用規模並不需要建構完整的道路網,思維模式仍停留在「以車為本」,而非「以人為本」的基礎。
台北市目前只有敦化南路有自行車道,如果無法形成完整貫通的單車道路網,其實對單車生活化是很大的阻礙。「千里步道」建議以台北市公車專用道的經驗為例,先試辦敦化南路、新生南路、仁愛路與羅斯福路構成的井字型單車道與步道路網,觀察使用反應以決定後續政策。
計程車政策的檢討
另外,據周聖心執行長了解,一部加滿油的計程車通常一天10小時內有6小時是空車,既浪費能源更製造許多不必要的碳排放量;因此,計程車政策值得全面檢討。建議應以金額差距鼓勵電話叫車,並使用空污費補助設置電話叫車與配車系統,並在各區廣設計程車休息站與配車站。
建置完善的大眾運輸系統,政策上提供民眾使用大眾運輸的便利性與誘因;進行汽機車總量管制;推動汽燃稅「隨油徵收」,以用量決定課稅量。以上都是落實綠色交通必須的配套措施,需要公部門投入資源、運用政策來建構。
地球暖化已是全球性的問題,卻是所有人集體行為的結果,因此個人小小的改變看似微不足道,累積的結果卻不容小覷。你我都是讓地球發燒的元兇,卻也可以是幫地球降溫的關鍵,只要稍微改變生活習慣,在食衣住行上做點不同的選擇,抗暖化人人都可以盡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