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英語唸古文 打造《詩經》新風貌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書訊

用英語唸古文 打造《詩經》新風貌

賈福相:「替古人說今話」

2008年05月18日
作者:陳誼芩(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採訪編輯)

距今2600年前,人們以詩抒情,成就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古人曾謂:「不學《詩》,無以言。」今日,國際知名海洋生物學家的賈福相,以其豐富情感和人生經驗,跨越語言的精妙筆譯,再現詩經之美。

研讀詩經10餘年的賈福相,費時5年將160篇《詩經.國風》完整地譯成白話文與英文,並集結成冊出版《詩經‧國風─英文白話新譯》一書。「為古人說今話是一種大喜悅。」賈福相這次以新的語言來詮釋《詩經》,就是希望今人能以另一種方式,來緬懷這本千古不墜的永恆樂歌。

今年77歲的賈福相,已視名利如浮雲,「美的事物」是他現在唯一想追求的,而《詩經》是現存最古老的文學作品,也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它屬於一種烏托邦式的境界,烏托邦就是美的極致表現。

生物學背景出身的賈福相,對於詩經中的花花草草、水中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昆蟲和走獸,特別有感情。他認為詩經之所以千年不衰多少與「鳥獸草木之名」有關。「生物美化了詩的語言,美化了詩的篇章,如果沒有鳥獸草木之名,國風就大大失色了。」國風首篇〈關雎〉以鳥為名,最後一篇〈狼跋〉以狼為名,加上中間縱橫多姿的158篇,共提到動植物的名字約有412次。

也因此,賈福相在翻譯〈關雎〉篇時擁有和常人不同的看法。「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其中「雎鳩」這種鳥,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認為應是指「魚鷹」這種鶚科的猛禽,一般學者也同意這種見解。不過賈福相卻認為,這隻見證中國最早、最美的愛情的鳥,不應是這種體型比老鷹還大的醜陋魚鷹,所以他決定改譯為體型較小、較可愛的魚翠鳥。

這位白髮蒼蒼,身高逾一米九的長者,投足、談話之間宛如頑童,風趣幽默更帶有文人的浪漫情懷。他笑說自己以前有個學生,不知道如何追求喜歡的女生,於是他就從《詩經》中選了一首形容美女的情詩,讓學生送給心儀的對象,現在兩人已經論及婚嫁。

對於賈福相而言「譯《詩》,就是在圓夢。」最初與詩的接觸是在7歲時,曾祖父引領他走進詩的花園。理科背景出身的他,在長途旅行時仍不忘攜帶《詩經》作伴,在退休後有更多時間重習舊愛,「譯詩對我是一種圓夢、是一種深入、也是對自己能力的挑戰。」

作者介紹:

賈福相為農家子弟出身,一路苦學,如今成為國際知名的海洋學家,在5種世界名人錄榜上有名。他曾於6個國家教過7所大學,其中加拿大亞伯達大學任教24年,擔任動物系主任5年、研究生院院長10年,1997年於香港科技大學退休後,任台北海洋館館長3年。

1986年開始發表散文,並以筆名「莊稼」替雜誌及副刊撰文,著有詩集、散文集《獨飲也風流》、《吹在風裡》、《看海的人》、《星移幾度》、《生態之外》。

相關文章可參閱:環境資訊中心專欄作家賈福相

 

                                  《詩經˙國風》

      Air of the states" from the Shi 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