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的難關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有機的難關

2008年05月19日
文字:李慧宜(公共電視記者);攝影:陳添寶(公共電視記者)

孩子們種下一棵棵的玉米苗。在台灣,從事有機耕作似乎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家人不看好、政府不鼓勵,立志做個「有機農」,非得要有兩把刷子才行。幸好經歷了將近20年的摸索,台灣的消費者,已經漸漸認同有機的產品以及善待環境的理念。不過,自從政府宣布2008年為農業安全年,全面推廣產銷履歷制度後,有機農民又再度面臨考驗。這是因為產銷履歷的目的,原本是讓消費者了解農產品的生產過程,提供國人一個安全健康的飲食環境,可是,制度不健全、驗證費用過高,再加上政府提出的有機規範又不符合台灣的亞熱帶氣候,遇到這樣的窘境,有機農民們該怎麼辦?

2007年11月月初,榮華幼稚園的小朋友們,在南台灣的艷陽下,種下一棵棵的玉米苗。過程中,孩子們為玉米祈禱、為玉米歌唱,希望來年能有大豐收。幼稚園園長蔡瑞驊說,所有的食物來源,都來自於泥土,城裡的孩子沒有機會接觸土壤,那乾脆帶孩子們到鄉下認養一塊有機田。

申請有機認證,無論是買什麼資材都要有證明。     工作日期、農場編號、工作內容等都要一一詳記。

小朋友認養的有機田,是有機農夫曾啟尚經營了4年的成果。在有機農業的推廣上,啟尚哥始終跑第一,但是遇到有機驗證的問題,老資格的他,常常只能雙手一攤。像是2005年,為了向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申請驗證,啟尚哥開始蒐集憑證,因為無論是買什麼資材,都要有證明,而這些憑證,也是生產紀錄的一部分,還有工作日期、農場編號、工作內容,都要一一詳記,這一本寫得密密麻麻的生產日誌,其實就是啟尚哥的家庭作業。

到了2006年,啟尚哥順利通過慈心的有機驗證,可是今年起,政府為了建立農產品可追溯系統,提供消費者查詢的產銷履歷制度之後,啟尚哥開始產生疑惑,他不知道,未來要符合哪些規定,農產品才能用「有機」名義賣出去?啟尚哥抓著頭說出他的疑惑,他說,農委會年初來開說明會,表示未來有機農民也要參加產銷履歷驗證,通過的農產品上才能標示為有機,可是沒過多久,慈心工作人員又跟他解釋,只要通過有機驗證就可以了,產銷履歷驗證是另外一回事。

大多數有機農民也跟啟尚哥一樣,在辛苦工作之餘,還要四處找答案。不過,為了符合農民需求,農委會現在還在整合「有機」和「產銷履歷」,但確定的是,未來農產品標示「有機」的前提,在於必須同時通過有機驗證和產銷履歷驗證。

陳世勳農場的番茄。     番茄只要一缺鈣,就很容易生病。

比起德國在1924年,開始推動的有機農業,台灣的腳步,整整慢了一甲子。不過,要是比起農民的決心和創造力,台灣絕對不輸人。陳世勳,是彰化縣溪湖鎮唯一的有機農民。他的農場,充滿著生長的力氣,無論是雜草還是番茄,都是如此。這一天,又到了定期稽核的時間。一直以來,陳世勳農場的有機驗證,都是交由台灣省有機農業生產協會來負責。

可是,到了2009年1月底以後,幫陳世勳驗證的機構,可能就要換人了,但是會是誰?連陳世勳自己都不知道。這是因為直到現在,還沒有一家驗證機構,可以同時驗證「有機」和「產銷履歷」。

過去台灣的有機驗證,政府一直沒有相關規範,農民各自與四大驗證機構合作,雖然系統不盡相同,收費有所差異,卻也行之有年,具有一定的市場辨識度。可是,產銷履歷制度的有機規範,卻無視民間累積的經驗,造成有機驗證必須重新開始,而新成立的驗證公司,是不是更專業,也讓農民心裡出現問號。陳世勳不懂,為什麼農委會不自行負責有機的產銷履歷驗證工作,而要委託民間機構來辦理。

其次,政府限制農友使用微量元素,也讓陳世勳很頭大,就像番茄只要一缺鈣,就很容易生病。前台大園藝系教授鄭正勇說,無論是有機還是非有機的農產品,只要是營養不夠,就要補充營養,有些作物不易自行取得微量元素,在因地制宜、有機規範的前提下,透過人的協助補充作物養分,是必要的工作。而溪底遙學習農園的馮小非進一步解釋,她認為台灣的有機標準,並不是熱帶或亞熱帶的栽培標準,反而比較適合在溫帶國家推動。

陳世勳忍痛不給番茄補充維他命,他能努力的,就是盡可能讓番茄平安長大。像是共生栽培,可以讓土壤更健康,另外,陳世勳還自創燈泡、抽風機的組合,幫番茄捕捉各種害蟲。這樣一個人物,讓台灣的有機,始終存在一絲曙光。

章思廣、郭逸萍的有機食用玫瑰園。     為延伸玫瑰的產值,熬煮成一罐罐的玫瑰花醬。

鳥兒築巢的新家,就在一片玫瑰園裡,這片花園,也是一對年輕人的築夢之地。2005年,章思廣、郭逸萍2個廚師,為了要開一間玫瑰餐廳,跑回老家南投種食用玫瑰,沒想到拖到現在,餐廳反而沒開成,他們卻都變成有機農夫。

可是一旦產銷履歷上路,玫瑰花的有機驗證,將會遇到大難題,因為直到現在,還沒有任何一本食用玫瑰的良好農業規範。除此之外,驗證費用過高,也讓這2個玫瑰花農很煩惱。申請費、驗證年費、現場檢核費、查驗費、產品檢驗費和標章費,各種收費項目琳瑯滿目,一年金額加起來至少3萬元。

雖然新鮮的玫瑰花保存不易,郭逸萍用廚師的專業,想出妙招延伸玫瑰的產值。在廚房裡,她一再嘗試,調製出麥芽糖、二號砂糖、玫瑰花瓣、檸檬汁的完美比例,熬煮成一罐罐的玫瑰花醬,還用高溫殺菌的設備,提供消費者安全的玫瑰花加工品。可是,根據政府新擬定的有機驗證基準,沒有食品工廠等級的設備,她的產品根本不能「合法」出售。

小農在生產上,會有多元化跟多樣性的組合。位於牛眠山下的玫瑰園,有如一座生態大觀園。數以萬計的蚜蟲、蚜蟲的天敵草蛉、一張張蜘蛛網和各種鳥巢,這個家園,由有機耕法辛苦打造而成,但面對產銷履歷中的有機法規時,似乎毫無招架之力。現行的制度和規範,推動到最後,只會剩下大型的農企業,才有能力發展有機農業。馮小非解釋,國家推動的有機農業,好像是鼓勵農民去向台糖租一大片20甲的農地,然後搭溫室、做間距、種植作物,一切看起來都符合法規,但是這是工業,而非農業。而台灣綠色陣線協會執行長吳東傑則說,小農在人類生物多樣性的貢獻,絕對是大於大農,因為小農在生產上,會有多元化跟多樣性的組合,但是大農為了壓低生產成本,根本不能不單一化,像現在的美國,就算有上百甲的玉米田或棉花田,但是這對自然生態來說,好嗎?

20年前,台灣的有機農業由民間發起,政府在制度上,一直缺乏嚴格的殘留檢驗、統一的驗證制度,和鼓勵性的補助措施。結果是,國產有機農產品的市佔率,只有進口有機產品的一半。現在,農委會全面推廣產銷履歷,又忽略了台灣農民的高齡化、有機小農的特色,也無視驗證費用的公平性,和亞熱帶的氣候環境,對有機農業來說,政府此時的進場,反而變成有機農業的難關。

側記

政府的產銷履歷制度尚未完善。農民依循大自然的規律,在不同的氣候環境下,種植各種作物提供所有人食用。對一般人來說,農民是糧食的提供者,對生態來說,農民是第一線的守護者,尤其是許多有機小農們,更是如此。想想,有誰願意一整天蹲在大太陽底下除草?有誰樂意在充滿異味的堆肥旁觀察微生物?有誰不懼怕搶食蔬果嫩芽的各種毛毛蟲?沒錯,有機農民們,就是不介意,甚至享受其中,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努力與熱情,可以喚醒人的良心、換回大地的健康。單憑這一點,我們就該跟他們站在同一陣線上,共同度過有機的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