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之遠與李中原對話 為地球降溫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楊之遠與李中原對話 為地球降溫

訂減碳政策、推廣綠屋頂 地球cool起來

2008年05月26日
本報2008年5月24日台北訊,實習記者楊雰嵐報導

面對溫室效應所造成的全球暖化現象,台灣的減碳方向必須由上而下,由政府訂出具體的減碳目標與期程措施,朝建構低碳社會發展。而在民間方面,透過「綠屋頂」的推廣,更可達到綠化、降溫與節約資源的目標。上週六(24日)在一場節能減碳講座中,專家與民眾分享了上述觀念。

當天的演說為「暖化HOT到家」節能減碳系列講座之一,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國立科學教育館主辦,分別由中國文化大學土地資源學系副教授楊之遠,與錫瑠環境綠化基金會景觀組長李中原,主講「台灣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剖析」與「抗暖化的漂亮秘密武器-城市綠屋頂」。

楊之遠:上行下效 建構低碳社會

溫室效應導致地球環境變化、承載力降低,對全球各個國家的安全造成衝擊。1997年京都議定書具體而明確地設定了溫室氣體減量的目標與對象;針對38個工業化國家與歐盟,訂定從2008年至2012年間必須減至199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再降8%的目標。

但楊之遠也指出,「京都議定書」不具違約的懲罰機制;時程過長,且由「京都議定書」延伸出以溫室氣體當作期貨買賣的排放交易與清潔發展機制,引發無數爭議與問題,是「京都議定書」機制未能發揮極大成效的主因。

楊之遠說,雖然針對溫室氣體規範的機制,國際上呈現多頭對抗的模式,但減碳、提高能源效率仍為國際主要趨勢。台灣因未能加入聯合國京都議定書減量機制,節能成本高,國際發展空間備受限制。

「台灣應從符合自己本土特色的明確定位下手,結合法治、技術、經濟與全民參與的社會,也能自己發展出一套有效的機制。」楊之遠表示,不同立場的人,對設定減量目標的企圖不同,如果能以近期中國、緬甸等地大環境改變所帶來的禍害為鑑,政府加速法令面建置與整合,從公部門率先做起,加強社會宣導,建立排放交易制度,以提升企業節能與研發減量誘因,從下往上推動,蓄積減碳能量;再配合國際減量規範,訂定減量目標與期程,由上往下方式執行,具體有效推動減量措施,建構低碳社會。

李中原:城市綠屋頂 降溫有一套

現代水泥叢林造成的熱島效應,讓夏季的台北市夜晚溫度高居不下。在屋頂上進行綠化,強調節能、省工的「薄層式綠屋頂」,能達到改善都巿生態環境的目的。李中原表示,當綠屋頂普及率達70%時,城市的二氧化碳含量將減少80%,熱島效應將完全消失。

綠化是城市環境的重要指標,國外先進國家的大都巿莫不以「綠屋頂」作為增加綠化面積的手段。「綠屋頂」除了能隔熱降溫,也能達到截留雨水、隔水防漏的防治優點,更能成為生物棲地與人類休閒的好去處。李中原以吳興國小與松山工農的綠屋頂案例與聽眾分享,他強調,在植物選用方面,必須符合台灣四季的變化,並將位於屋頂的因素列入考慮,比起「漂亮」一詞,更重要的是功能性與實用性。

水資源的永續利用是未來重要的課題,用綠屋頂蒐集的水,可以透過管線引導至地面作為澆灌水源;「不論是大樓屋頂的綠化或水循環都是未來的趨勢。」李中原建議,台灣應透過資材技術的交換與利用回收,發展符合台灣氣候等條件的綠屋頂,改善台灣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