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離島 環保的夢幻示範區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小離島 環保的夢幻示範區

2008年05月28日
作者:嚴長壽 (亞都麗緻旅館集團總裁、台灣觀光協會名譽會長)

開發離島必須和大自然妥協,甚至和大自然合作。 雖然水、電各種資源稀少, 如果懂得化環境劣勢為優勢,落實環保的絕佳示範, 台灣的離島一定會在離島觀光上,占有一席之地。

島,永遠給人許多想像的空間;島,也往往因為人們對其美麗的幻想,而落入開發慾望的陷阱。

綠島,原本是囚禁政治犯的地方,現在已經是國內熱門的旅遊景點。這段開發過程中有一段波折,也許大家並不知道。

綠島的美,令人陶醉。圖片來源:范欽慧1990年,綠島納入觀光局所屬的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當時觀光局發現,綠島缺少稍具規模的旅館,就算努力吸引來觀光客,還是留不住,無法創造較高的經濟效益。因此,在綠島畫了一塊旅館預定地,計畫以BOT案,讓民間投資興建旅館。1997年這塊國有地標售時,由台灣某建設公司出價13億8千萬元得標。出價次高的,是另一家建設公司的6億8千萬元,兩者對此案評估的價差,居然高達7億元。

一般在商界,如果遇到這種情況,第一標的得標廠商通常會宣布放棄。因為價格高估太多,划不來。不過,當時正值台灣進行觀光建設的極盛時期,離島、風景區,到處大興土木,得標廠商還是付了錢,開始規劃。

◎當幻想與現實終於相遇

這時候,業者的調查終於發現,問題重重。如果依照原規劃蓋1棟有8百個房間的旅館,可能全島的電力讓給這座旅館使用,都不夠。此外,還得解決缺水的問題,總不能讓房客洗澡洗到一半沒水吧?於是必須倣效澎湖,以淡化海水取得足夠的水源。無論如何,蓋旅館前一定要先解決水、電這兩大難題。

但是,光是用水問題,就讓人傷透腦筋。如果採用海水淡化方式,成本很高。每1度海水淡化用水的成本大約60元,而一般用水只有10元,政府為了扶助離島居民的生活,現行利用海水淡化提供的用水,仍只收居民每度10元。也就是說,離島每增加1度海水淡化的用水,政府就必須增加50元的成本。

2006年自來水公司曾經估算,光是補貼澎湖水費的價差,1年要1億元,20年就要20億,負擔沉重。何況再來一個綠島?

水電之外,還得面對交通運輸的問題。以8百個房間每房住2個人計算,總計每天可以容納1600名房客。當時從台東飛綠島的飛機,一架次只能載運19人,假使繼續使用小飛機,1天至少要飛85航班,才能載送1600名旅客。這樣看來,似乎應該改用大客機比較合理。但是如果改成大客機,機場跑道必須加長。可是受到環境的限制,綠島機場的跑道已經無法拉長,除非延伸到海上。海上築跑道的技術,其實不成問題。麻煩的是,會影響海底珊瑚礁的生態,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

如果空中的運輸有上述的限制,可以走海運嗎?經過評估,綠島的碼頭連現有漁民使用都不夠,更別說提供給觀光客。如果要擴建或開闢新碼頭,同樣也會破壞海洋生態。海運還要面臨的一個困境是,綠島每年有長達5個月受東北季風強烈吹襲,不適合海上航行。如果只靠海運,業者1年有5個月無法做生意,也很不經濟。於是經過10幾年了,這個開發案至今沒有動工。

◎開兩個星期,賺3個月

澎湖雙心石滬對於台灣離島的開發,很多民眾、政治人物常存有幻想,以為一座離島經由開發,一定可以成為像夏威夷、峇里島那樣美麗的觀光勝地。其實,離島受到氣候、交通、水電供應的限制,開發難度非常高。這也是為什麼像菲律賓、印尼這樣的島嶼國家,雖然擁有幾千座島,卻很少開發成具有規模的觀光景點。

離島的開發要考量本身的條件,盡可能和大自然共存,不是與大自然對抗。綠島一年有5個月受強烈東北季風影響,無法到台灣本島載客,那麼,這5個月讓綠島休養生息,讓大自然在沒有大量遊客的干擾下自我修護,站在永續發展的角度看,反而是好事。這種例子在歐洲很多,不少以滑雪聞名的觀光景點,都只做冬天生意。當地的知名飯店、度假村在夏天關門,是很正常的事。

我有一位朋友,在瑞士經營一家已有百年歷史的知名酒店Gastaad Palace。近百年來,這家酒店一直是世界富商名流在聖誕節度假的首選。這位朋友,也曾擔任世界傑出旅館協會的主席。一次,他到台灣來拜訪我,閒聊中,他告訴我,他的旅館1年只開放7個半月:冬天開放3個半月(12月中至5月初),夏天開放5個月(6月初至9月底)。

我不禁好奇地問,這樣經營能生存嗎?他說,他的旅館只在最好的條件下開放。每年,聖誕節前一週開放,到了隔年4月初,一定閉館。由於來客都是皇親國戚、名流巨富,消費的都是最頂級的香檳、魚子醬,因此,從聖誕節到新年的短短2星期,收入就占全年的1/4。

旅館4月初暫時歇業後,他就讓員工休假。有的去讀書進修,有的陪家人,有的周遊列國,直到6月初再回來上班。暑假最旺的時候開館4個月,之後再休館直到聖誕節前夕。休館期間,員工又去進修、旅行,業務部門也利用這個空檔拜訪全球客戶,酒店則趁這個時間維修。

如此周而復始,他自己不但充分休息,享受人生,也培養了一群調性相投的員工。每個人在上工的時候,一天至少工作12小時,全力以赴,領近雙倍的薪水及豐厚的小費,休息的時候就養精蓄銳,找尋自由生活的空間。

◎愈希罕,愈珍貴,愈想去

台灣短期內或許還無法達到這個條件,但是文明會隨著時間累積。當更多人走向第二、第三階段的旅遊型態時,服務人員的素質和生活態度,也自然會隨之改變。離島或許可以跳脫傳統思維,開始嘗試一種不同的經營模式。

從世界觀光發展的經驗來看,所有成功的觀光勝地,永遠只在它條件最好的時候呈現給遊客,而且都會做總量管制。如果費盡力氣吸引來大量旅客,反倒可能造衍生缺電、缺水等問題。與其如此,不如一開始就實施總量管制,確保當地資源足夠遊客使用,居民的生活,也不至於受影響。

但是,想來的人數超過規定的數量,一定就有人進不了這個景點,那麼,這些遊客會不會生氣,從此不來?

在我們身邊,就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釋疑。 玉山身為台灣第一高峰,攀登過程一點也不輕鬆,不過,每年仍然吸引大批登山客造訪,甚至有人堅持:一生一定要去一次。更難的是,玉山實施總量管制,要上山,得耗上幾個月申請。但是,有沒有人說,那麼難申請乾脆不要去?多數人還是繼續排隊抽籤。如果玉山國家公園想吸引更多遊客,而放棄總量管制,全面開放,結果造成車水馬龍,人聲鼎沸,反倒很多人可能因此不再去了。

也許有人會問,人愈多,帶動的消費愈多,對經濟的幫助更大;限制人數,商家的收益就減少了,不是嗎?其實觀光業能不能賺錢,人數只是其中一項因素。旅遊產品的價格、停留的天數,也是影響獲利高低的重要關鍵。

如果遊客多,但是飯店房價低、旅遊產品價格也低,利潤還是有限。相對的,如果每家飯店的品質都很好,價格可以訂得較高,那麼,每一個遊客的花費將是原來的2、3倍,利潤也是原來的2、3倍。這樣,就不必擔心旅遊人數減少。

即使飯店的住宿價格、旅遊產品價格,維持中低價位,但是,把旅遊活動設計得非常豐富,讓遊客停留的時間,從2天變成4天,甚至7天、1個月。那麼,一個遊客的消費額等於過去2、3個,甚至10個遊客的消費額,就算旅遊人數較少,旅遊產品價格也不高,業者的利潤卻不會減少。

綜合來看,離島想避免人潮耗費水、電資源,也要保護生態,又要從觀光賺取相當利潤,最好就是一方面在供應面有總量管制,另一方面則提升旅遊產品的內涵和價值。

◎以地球之愛,感動世界旅人

世界其他地方的發展模式,或許值得我們參考。他們不僅可以解決缺水缺電的困境,還進一步成為觀光號召。

澳洲墨爾本郊區有座環保青年之家(Eco-hostel),是提供背包族住宿的青年旅舍。為了避免水管、電線等設施破壞環境,這座旅舍決定放棄傳統方式,完全使用太陽能。

為了節省能源,大廳、廚房、客房開了很多窗戶,好讓陽光直接照射進去。屋裡因此明亮溫暖,不必開燈,冬天開暖氣的時間也跟著減少,夏天也不必開冷氣,只要打開窗子通風,就很涼爽。各種節約能源的設計,讓這座青年旅舍儲存的太陽能,不僅自己使用綽綽有餘,還有多餘電力供應附近居民。旅舍外面另設五個超大型儲水桶,接收雨水,各種廢水經過回收系統處理後,也足以供應房客所需。

這種模式不必從外地接電線、水管,也很適合缺水、缺電的離島效法。瑞士阿爾卑斯山下有個小鎮策馬特(Zermatt),居民只有5千多人。策馬特居民以公民投票決定,所有進入鎮上的車輛,都不能排放二氧化碳。因此,現在到了策馬特,放眼所及,所有公車、計程車、私人轎車,都是電動車或瓦斯車。對於環境保護的堅持,成為策馬特的一大特色,也讓這個城市,以乾淨之城聞名於世。這種對環境的珍惜、對自然的尊敬,充滿感染力,一定會感動第二、第三階段的旅客。

◎一時新奇不代表永遠受歡迎

杜拜帆船飯店。圖片來源:維基百科現在,台灣人流行到杜拜住有七星級旅館之稱的「帆船飯店」,對杜拜填海造陸、在人工島上大興土木,非常讚嘆。坦白說,我並不贊成。這種方式不知要傷害多少海洋生物,對大地也是一種破壞。

杜拜意識到,自己必須在石油枯竭以前,快速發展成中東的區域經濟與轉運中心。這個企圖心,我非常認同和敬佩。利用帆船飯店及各種頂尖設計造勢,我也覺得無可厚非。但是,當杜拜成功受到注目後,開始在年平均氣溫高達40度,並不適合戶外活動的這個地方,與大自然逆勢操作,填海造陸,蓋起各種人工島嶼住宅,甚至耗用大量能源,來打造全球最大的室內人造滑雪場,接著,要蓋世界最高的商場大樓。

杜拜的企圖心很大,目前擴建的機場計畫,要容納54萬人次,最終目標是達到1億人次的吞吐量。杜拜不再以區域經濟中心為目標,而是在不適合旅客居留的環境,勉強創造一個觀光勝地。一個靠人工所塑造的生活假象,以違反自然方式營造出來的奢華旅行,絕對不會感動人。雖然一時旅客絡繹不絕,新鮮期過後又會如何?現在阿拉伯國家都在積極做同樣的規劃,當這些沙漠新貴以財富打造出一個個豪奢城堡之後,可以想見,這些地點,將會一個個被快速消耗、沒落,而後被更新的奢華城市取代。

因此,讓我們重新想像一下綠島和蘭嶼,如果這裡的所有住戶、商家,都使用上天賜予的雨水生活,使用太陽能發電,車輛都不會排放二氧化碳,街上跑的汽車、機車,都是瓦斯車、電動車或腳踏車。那將帶來什麼樣的未來?

化環境的劣勢為特色,既能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永續經營地方,也同時提供一個落實環保的絕佳示範,台灣的離島會不會成為全球離島的夢幻示範區,在離島觀光上占有一席之地?

我看見的未來,是肯定的。

  • 關鍵思考
  1. 看見願景:很多國際先例顯示,環保也可以成為旅遊題材。台灣的離島大可落實環保,為離島觀光打出新號召。
  2. 分析市場: 觀光業能不能賺錢,人數只是其中一項因素。旅遊產品的價格、停留的天數,也是影響獲利高低的重要關鍵。
  3. 瞭解自己: 離島受到氣候、交通、水電供應的限制,開發難度非常高。綠島一年就有五個月受強烈東北季風影響,無法從台灣載客。
  4. 不斷提升: 最好的方法是,一方面作旅客總量管制,一方面提升旅遊產品的內涵和價值。

《我所看見的未來》一書封面。圖片來源:天下文化※ 本文經出版社天下文化同意,轉載自嚴長壽著作《我所看見的未來》一書。
※ 本文不適合網站CC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