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質能源的允諾與失落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生質能源的允諾與失落

2008年05月30日
苦勞網2008年5月30日訊,特約記者徐沛然報導

綠色陣線協會所主辦的葡萄藤書屋講座,29日晚間邀請到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會員謝洵怡,就其專業角度分享「生質燃料的允諾與失落─小農與生態觀點」。除指出生質能源遭大型農企業壟斷事實外,謝洵怡憂心生質能源發展將擠壓小農生計,並破壞環境生態。

所謂生質能源,即為由生質作物生產的能源類型,目前學界普遍將生質作物區分為四種:澱粉作物(玉米、甘薯)、糖類(甘蔗)、油料作物(棕櫚樹)、纖維作物(柳枝、芒草),各自有不同提煉生質能源的技術方法。

儘管當前生質能源在油價飆漲下,似乎成為傳統石油以外的新選擇,但生質能源背後仍有許多隱憂。謝洵怡指出,美國生產的玉米乙醇實際上飽受抨擊。其中,康乃爾大學的昆蟲學家 David Pimentel曾指出,美國玉米種植過程消耗大量水資源,每生產一加侖的玉米乙醇,就會消耗掉1700加侖的水。

此外,謝洵怡認為,種植玉米需要使用大量的氮肥,經由溢流(run-off),這些化學物質被排到溪流與大海中,墨西哥灣的「死亡地帶(dead zone)」即是因為中西部施灑大量氮肥與磷肥,排入密西西比河再入海而造成的生態破壞地帶。甚至諾貝爾化學獎得主Paul Crutzen的研究團隊於2007年表示,依照計算,將因為施用氮肥所額外產生的氧化亞氮(N2O)納入計算後,美國玉米乙醇實際上不但可能無法減輕全球暖化,反而加劇了全球暖化。(N2O為溫室氣體之一,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曾評估N2O對全球暖化影響為CO2的300倍)

生質能源產出比例偏低亦是問題,許多研究指出,玉米乙醇的能源效益並不如預期,較為可靠的數據表示,玉米乙醇的產出/投入能源比例約為1.2:1。而纖維素製造乙醇的技術還有待突破。

而美國對玉米乙醇種植與生產,政策上挹注大量補貼。謝洵怡表示,布希政府在2002年農業法案(Farm Bill)中,將生產生質乙醇視為農業上的環境保護行為的條款,經由此環境保護行為,農民可以獲得補助的獎勵(一加侖51美分)。也因此符合WTO關於補助環保的條款可以迴避掉貿易爭端。此種補助,同時設有栽種面積的下限,因此實質上保護了大型農企業的利益,而壓縮了小農的生存空間。

而在油價飆漲,生質能源在許多補貼下,越發有利可圖,甚至吸引了大型石油公司投入。如英國石油(BP),亦在近年投資5億美元與多所大學合作開發生質能源技術。

然而,謝洵怡強調,全球生質作物的栽種,生質能源的生產,實質上被跨國農企業壟斷。以美國玉米為例,前三大農企業控制了美國80%玉米出口;而惡名昭彰的基因改造農業公司孟山都則控制了全球40%的玉米種籽。馬來西亞的棕櫚油則90%為大企業把持,小農只有約9%。而對跨國農企業而言,經常使用大量化學肥料與農藥,甚至採用基因改造作物,提高產量的同時亦破壞了生態系統。跨國農企業亦積極開發大規模耕地,擠壓到小農與原住民的生存空間。謝洵怡表示,曾有評估指出,生質作物的耕地擴張,將使全球6000萬的原住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推動棕櫚樹種植甚力的印尼政府,則保守評估國內將有500萬原住民受害。

生質能源的發展,不僅造成環境問題,各地的小農生計亦受威脅。對於小農能否由生質作物與生質能源中獲利,謝洵怡態度是悲觀的。「主要是看知識與科技掌握在誰手上?」。謝洵怡認為,因應當前的全球糧荒,小農應嘗試走向自給自足優先,且永續發展、環境友善的耕作型態。謝洵怡認為,重視生態平衡的農業生態學,或許可以是小農未來的出路之一。

※ 本文轉載自苦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