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芽的種子-陽明山棲地守護志工隊正式啟動 | 環境資訊中心
生態工作假期

萌芽的種子-陽明山棲地守護志工隊正式啟動

2008年06月18日
作者:孫秀如(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與志工中心主任)

2005至2007年 溼地從無到有的努力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從2005年開始與陽明山國家公園合作,將原雍來廢礦場的水泥池改造為符合自然狀態的人工溼地,以營造適合生物棲息的環境。在棲地營造的過程中,更開放志工們一同參與,透過工作假期的方式讓生態保育成為有心人皆可參與的行動。

三年前的暑假,4天3夜的工作假期奠定了雍來生態教育園區的雛型,接著,連續三年的春、夏兩季,我們號召志工們上山拔草,以平均每月一次的人為適度干擾來維持溼地的活力。在這段時間裡,有超過500名志工共同參與了種源保存與棲地經營管理的工作,也由於志工們持續的努力,溼地的原生植物種類及多樣性亦保持在良好的狀態中。

2008年 建立棲地守護志工隊 以志工帶志工

老師帶領著學員體驗陽明山的美好但對於種源保存、棲地經營管理的工作,仍需長年不斷的努力投入,才可能產生效果。為了讓更多人能夠參與和體驗,2008年進入陽明山棲地保護的第四年,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及國科會科學志工的支持下,我們培訓了第一批的「陽明山棲地守護志工隊」,除了培訓志工參加雍來生態教育園區棲地經營工作與環境監測外,並藉由「以志工帶志工」的方式,帶領更多民眾體驗生態工作假期,瞭解棲地永續經營的方法。

為了達成目的,志工培訓共分為四個階段,包括基礎培訓課程、實地演練、解說實習、與檢測結訓等,透過室內課程的專業知識傳授和戶外實地操作,讓這群種子志工們可接受完整而深入的訓練與實習,以便後續可以將棲地守護的理念散播給更多的人。

來自四面八方的熱情

還記得課程一開始,一大早來自四面八方,懷著不同目的與期待而來的志工們齊聚一堂,從大夥的臉上看到些許對新環境的不安與蠢蠢欲動的環保熱忱,當下,直覺得當志工應該是歡喜的,而不是受苦,而一個志工團隊,除了「做對的事」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讓這群朋友,真的彼此互相了解,建立互助並有助環境的團隊。要認識生態環境,不就是要從身邊的夥伴開始嗎?膫解了同伴,才能更一步去瞭解身邊的花花草草。於是,徵詢了大家的意見,並意外發掘了志工中有人是復健師可以帶領大家做早操,所以我們走出戶外,在陽明山的美景與陽光下,伸展我們的肢體,認識彼此的生命故事,放空心情以迎接後續各式各樣的專業知識。

起而行 溼地初體驗

瞭解了「工作假期是什麼」、「外來種有什麼影響」、「環境監測怎麼做」、「環境解說怎麼進行」之後,就是志工們最期待的動手體驗時間了。在活動前的那一週,每個人的心情都隨著天氣而擺動著,果然五月初,我們還是在淒風苦雨的狀況下上了雍來。面對16度的氣溫,與能見度約20公尺的霧氣,志工們仍不放棄這個第一次穿青蛙裝,踏上泥濘溼地的機會,更重要的是,之前已經儲備大量維護生態的熱忱,更需要動手作的機會,來為這股熱忱找到出口。這一次,志工們進行的是移除優勢種-李氏禾的工作,大家自許為水牛及梅花鹿,認真的拔除這個造成溼地陸域化的優勢植物,以提供其它水草生長的空間。

志工們在淒風苦雨中與李氏禾奮戰               七星鱧

第二次的實習,大夥來到了二子坪,協助在二子坪新建的生態池裡種植原生物種,有別於前次的「移除」行動,這回,大家進行的是「種植」行動。不過光是在現場選擇要移植的植物以及要避免外來種混入的工作,就讓志工們實實在在的又再度認識了水生植物,也因為要實作,一定要認得種的是何方神聖。這比在課堂上課,成效更快。來自永和社大的志工秀芳說:「這種滿足感與優越感,以及現場遊客的欽佩眼神與鼓勵,讓我覺得水生植物好美喔,我好喜歡它們。」這不就是工作假期的目的嗎!讓志工從行動中找回對自我的肯定與對自然的連結,也讓自然環境得到良好的照顧及對待。各得其利。

第三次的實習,再次回到了雍來,這次是個好天氣,志工秀婉說:「第三次再回到雍來,微晴微陰,不太冷不太熱,看到大夥更賣力的在『度假』,濕了衣服,弄花了臉,玩的好盡興,在這片被用心經營的溼地,竟看到泥鰍,甚至是前所未見的鮕鮐(七星鱧),這不該就是自然的單純,回復了該有的面貌。」

單純的人 單純的自然

沒錯,一群單純的志工,遇上了單純的自然,彼此用心的照顧與回應,這就是工作假期的精神吧!所有的課程,在5月底畫下句點,但這只是一個段落,從6月份開始,一直到9月為止,這群已經萌芽的種子志工,將輪番上陣,帶領更多第一次加入生態工作假期的志工們,一起體驗與自然互動的美好。

陽明山棲地守護志工隊正式成軍

※ 若您對陽明山生態工作假期有興趣,歡迎加入我們的行列!相關訊息請點選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