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施政三年行動計畫」,另一個民主轉型的惡例?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環境保護施政三年行動計畫」,另一個民主轉型的惡例?

2006年02月20日
作者:吳東傑(綠色陣線) 陳建志((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21世紀是台灣政治發展的轉型期,經由一次又一次的選舉,政治人物們為政黨輪替的台灣經驗寫下一個個好的範例與壞的範例。而這些精心演出讓社會大眾看得眼花撩亂的戲碼,正在形塑台灣的未來──究竟是在邁往現代化民主法治國家的路上,還是逐漸走向荒腔走板的民主家家酒。

環保署近日在台北縣政府舉辦的「環境保護施政三年行動計畫座談會」,其政策宣導的意味遠大於民意雙向溝通的成份。根據報導,與會的民間團體多半認為該行動計畫只是新瓶裝舊酒,一些更迫切、更具體的政策並沒有出現;尤其若由環保政策的整體性而言,此行動計畫只是零散環保計畫的大拼盤,不僅缺乏生態環境的考量,更充滿著「花錢就可以解決環保問題」的工程導向思維。而就政策的決策過程,此行動計畫缺乏「由下而上」的民主決策過程,並且未從現有環境政策缺失來著手研議未來願景及解決方案。

  我們對於環保署的憂慮與期待:

  1. 對於環保署主動提出行動計畫並對外進行分區座談會的嘗試,表示歡迎。但遺憾的是整個計畫僅委由部分學界草擬,未能掌握「由下而上」的民主決策過程,結合台灣充沛的民間力量來共同打造環保施政願景;遺憾之二,北區座談會僅邀請少數民間團體,就要做成「共識」,令輾轉得知座談會訊息而來參與的民間團體有所疑懼與不解。

  2. 環保署提出此行動計畫,是否意味著接下來的施政將以此優先?如果是,則未列入計畫的環保課題是否會受到忽視?

  3. 「環評」與「政策環評」未列入行動計畫,是認為這些議題不重要?亦或是問題不大?

  4. 過去發現的不明事業廢棄物場址,如何處理?以往數十年經濟發展下不知去向的事業廢棄物,又該如何因應看待?

  5. 環署的限用政策(不只是「限塑」),如何開展並反省先前失敗的原由?

  6. 如何與其他部會協議合作環保相關議題?推動標的與時程?

  7.  牽涉政府組織再造的「環境資源部」,此一重要議題的推展構想,也未見著墨?

  8. 行動計畫之6項群組當中的「資訊公開」,已藉由上網公告來落實,但對於鄰避設施的周遭居民或尚未熟悉此議題的多數國民來說,其資訊落差與城鄉資訊不對等的問題,該如何面對?

  9. 更重要的是行動計畫群組當中的「全民參與」及「國際參與」,其開放或培力民間社會的參與機制何在?我們看不到具體的計畫與步驟。

  10. 我們都清楚中央到地方有限的公務人力,無法妥善顧好我們的「藍天、綠地、青山、綠水」,因此如何建立民間參與的管道與伙伴關係,環保署等相關單位當然責無旁貸要去思索,邀集民間共商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