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關速度的夢想 (上)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人文

一個有關速度的夢想 (上)

2004年06月20日
作者:陳怡伶 (花蓮師範學院社教系助理教授)

花蓮的好玩必須要以極慢的速度才能享受到極致,踩著腳踏車的踏板或慢慢地散步,沿著海岸走一天,在清晨時等待海中的日出,在海邊不時地佇足,對著大海沉思,在大街小巷穿梭尋找以前的日式宿舍,像星探一樣在各種小吃店裡挖掘好吃的東西,享受陽光照在身上、全身細胞舒暢。真的很美麗、真的很舒服。

關於夢……

蘇花高速公路要不要蓋?很多花蓮人說要,因為這是一個20年以來的夢想。一個渴望發展的地方,作了20年的夢,要的是一條高速公路。

為什麼是高速公路?因為,高速公路將縮短和台北的通勤時間,減少花東居民與遊子們往返的時間與交通不便,而且也會增加觀光客的數量。後山,不能被台灣遺忘,許多花蓮人這麼想。

花蓮人,指的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來自台灣各地的新移民,必須經由種種宣稱與確認的過程,才有可能被認為是花蓮人。不是花蓮人,不知道花蓮人要的是什麼,不是花蓮人,也無法了解那種希望發展與繁榮的渴望,許多花蓮人這麼想。

這樣的渴望,卻是不難明瞭的,因為在西部嘉南平原的家鄉父老,也有這樣心情。

美國夢……

中國有偉大的長城,埃及有金字塔,美國則有了高速公路。

在橫越北美洲的筆直大路上,往地平線的盡端開去,整整三天三夜,就貫穿了太平洋與大西洋。在一個單獨的小方格世界中,窗外的風景迅速地往後移動,掌握方向盤,就可以隨心所欲到想要去的地方,這種兜風的快感是很容易上癮的。

要美國人不開車就和廢除私有槍枝一樣的困難,汽車和槍隻,代表的是自由、獨立與自治,從新教徒遠離英國到新大陸,到西部拓荒,這種脫離中心的精神就一直在血液中奔騰。要美國人不開車更困難的是,整個美國的空間結構是由高速公路網所架構起來,這樣大的空間尺度,沒有車就像沒有腿一樣,汽車已變成生活的必需品。

雖然高速公路是美國地景的一部分,但現代的高速公路卻是起源於德國,在二次世界大戰時,希特勒在德國境內大舉興建混凝土的高速公路,使得德軍可以迅速地南侵。見識到德國autobahn的功能,美國在戰後,艾森豪總統便以建造高速公路作為重要的施政目標,因此高速公路在早期有另一個名字,叫做戰備道路。推動全美高速公路路網的主要動力,還包括戰後快速成長的汽車工業,資本主義如何左右國家的發展,刻印在這些劃過大地的無數痕跡之上。

從1950年代開始,美國的高速公路一條一條地蓋起來,高速公路的通車典禮變成每個大城小鎮的重要慶典,那時還很少人知道,他們慶祝的其實是這些城鎮死亡的開始。

因為,高速公路讓人們雖然可以很容易到達許多地方,但是高速公路也讓人們可以很容易離開許多地方。

許多鄉村小鎮,在高速公路興建時被摧毀,農田隔壁的老鄰居被高速公路阻隔,再也無法往來,連鎖餐廳與大型購物中心隨著高速公路產生,支撐小鎮經濟的小商店不敵大資本的競爭紛紛關門大吉,原本為地方居民社交與生活中心的鄉村小鎮,逐漸變成沒有人的鬼鎮。

農業的工業化,讓美國南方黑人失去就業機會,大量湧入北方的城市,再加上全世界湧入的新移民,讓都市擠滿了新面孔以及各式各樣的人,美國的白人中產階級覺得都市漸漸失序,成為罪惡的淵藪,於是開始大舉往郊區遷徙,白色遁逃(White flee)指的是這個白人郊區化的過程,flee是一個躲避危險與惡魔的脫逃過程,高速公路讓這個願望終於可以容易地達成(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