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有關蘇花替代「高速規格」公路之爭議沸沸揚揚,行政院所持的論點是「給東部居民一條平安回家的路」,然而路修的越大越平就越安全嗎?似乎不然。根據警政署的統計資料,花蓮在2005年的A類交通事故死亡肇事路段,以又平又直的花東海岸公路居首,而宜蘭交通隊的統計也顯示,最常發生事故的路段,是台二線濱海公路頭城到大溪段,蘇花公路反而都不在名單內,這些車禍事件有1/4是外地來的觀光客,因為對路況不熟又車速過快,因而肇事。
台灣本來山高水急、地形陡峭,除非剷平島上所有的山脈,有落石坍方威脅的公路可說是遍布全島,人盡皆知要從事單車環島的最大障礙,在於蘇花公路的砂石車,而非陡峭的山路。況且太魯閣號傾斜式列車的運行,使花蓮到台北的行車時間縮減到2小時,使用鐵路本來就比公路運輸更加節能減碳,若更有創意一點,用藍色公路以船運進行農產物輸運,都比花300億建一條穿越保護區、增加車禍頻率,長度只有20餘公里的高速公路來的便宜又環保。而真正有益於東部永續發展的,與其興建蘇花高,倒不如增設區域醫院、建立完善的急診通報系統、增加大眾運輸的頻度與可及性來得直接可靠。
蘇花高爭議多年,我想背後所隱藏的利益衝突當然不只簡單如斯,觀光產業是其一,有一說是馬政府想要藉此輸運中國觀光客。
筆者近日走訪義大利北部地中海畔的五鄉地(Cinque Terre),這個被聯合國公告的世界遺產,猛然一看,景色竟與蘇花公路十分相像。五鄉地原本是濱海的五個漁村,千百年來,陡峭的山坡上以石砌梯田耕種著葡萄樹等作物,釀製產量少卻高品質的白葡萄酒,五鄉地被義大利政府劃為自然保護區,區內步道縱橫,許多觀光客來此健行,這五個漁村以鐵路銜接,村內只容許環保公車運行,所有的車輛包含本地人都得停在村外的停車場,外車一天的停車費高達16歐,縱使如此,國內外的觀光客依然絡繹不絕,可見便利的公路輸運絕非促進觀光的必要手段。
事實上,台灣有兩千三百萬人口,觀光內需市場並不小,以澎湖為例,觀光旺季的機票一票難求,住宿也得提早一個月左右訂房,大量的觀光客甚至影響本地居民的民生用水,國內許多風景區也有類似的情形,政府能做的,還不如鼓勵國內企業,讓員工能更有彈性的調配休假時間,疏散週休二日的遊憩壓力,提高國內旅遊品質。
此外國際觀光在台灣仍然十分具有推廣的潛力,但因為台灣人口壓力大,考量環境乘載量,應該重質不重量,將目標客層定位在消費力高的歐美日觀光客,才是永續經營。
比起東南亞各國,台灣在觀光方面的優勢是:良好的治安、和善的居民、便利的交通、保存完整又富涵創新的漢文化、多變的自然景色和台灣美食等等。要吸引歐美觀光客,首先要瞭解歐美觀光客的心理,一般來說歐美觀光客比較習慣於長期度假的模式,潔白的沙灘和湛藍的大海對他們有絕對的吸引力,若以這點來看,在澎湖大興土木蓋賭場,和澳門打沒有勝算的仗,實在是投資錯了方向。
威尼斯北邊有一個小島Burano,這個島沒有什麼天然資源,也沒有鄰近Murano島的玻璃觀光工業,但小島上所有的房子都油漆成明亮的顏色,在亞德里雅海藍天的襯托下,有如一幅畫,許多觀光客乘著30分鐘的渡輪從威尼斯過來,只為了享受小鎮的氛圍,這個例子告訴我們,推廣觀光不見的要花大錢,適宜的發揮巧思可能更為有效。
搭乘北迴鐵路,最令人難忘的,就是當火車駛離隧道,那一瞬間山海交會、豁然開朗的景象,而這絕不是冗長單調的北宜高所能帶來的感動,倘若400年前的葡萄牙水手復生,行船通過蘇花海岸,看到水泥巨龍穿山剖腹,不知道還能不能發出「Ilha Formosa」(美麗之島)的讚嘆之語呢?
※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EcoGar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