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沙島位於南海最北端,鄰近東南亞、中國廣東及香港等地。為維護國土主權,並防止鄰近地區漁民濫捕、電魚、炸魚,第七座國家公園「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在2006年底成立,翌年(2007)10月更進一步於高雄設立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以整合國內海洋資源的保護及復育工作。目前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的核心業務,主要負責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內的資源調查及生態復育,預計當園區內珊瑚礁生態回復到60%以上,即可開放民眾進行生態旅遊和生態教育。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原則以東沙島及東沙環礁周圍延伸至外圍22.2公里,總面積3,536平方公里,約佔我國土面積的1/10。東沙島四周布滿七彩珊瑚礁,尤其所擁有的環礁面積約有500平方公里,比3個高雄市還大(更正註),是全球面積最大、形狀最圓的環礁,吸引許多魚種和海洋生物在此聚集,堪稱為世界級的美景,更是難能可貴的人類資產。但由於鄰近地區漁民長期在此電魚、炸魚,農委會曾發布禁漁令,以遏止嚴重濫捕破壞問題。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吳全安表示,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的成立,有將禁漁的消極作法,轉為積極維護保育的重要意義。未來,可望將此處發展成海洋生物種源庫。
處長吳全安說明,珊瑚礁多孔隙的構造,可提供多種藻類附生,並吸引眾多海洋生物到此覓食、停棲,可說是全球最重要的海洋生物種源寶庫。然而隨著全球暖化問題加劇,東沙的珊瑚出現白化現象,據調查最嚴重時存活率不到原有的10%。這二年管理處委託國內各大學團隊,在此處進行海洋資源調查和復育、移殖工作,已逐漸讓珊瑚生態回復至40~50%。吳全安進一步表示,管理處有信心在3年半後,當珊瑚生態回復至60%以上,在不破壞原有生態的原則下,即可以適當的方式開放國內民眾進行生態旅遊,藉著海洋生態體驗,培養海洋保育的理念。
東沙環礁四周有古沉船遺蹟、熱帶珊瑚、熱帶魚群、棘皮動物、甲殼動物和底棲藻類等豐富的海洋文史資源,身為國內第一座海洋國家公園管理經營單位,吳全安一再強調海洋資源永續發展的重要性,因而委託國內包括中山大學、台大、海洋大學、台科大等多所院校研究團隊,在此進行長期的調查研究及監測,希望先成立資料庫和環境衝擊評估,再來研究發展生態旅遊的可行性。
針對多年前軍方為防風固沙,而在島上大量移植的外來樹種「銀合歡」,管理處目前也正在積極移除中,並代以十多種抗風防沙的本土原生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