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食品購銷網絡漸呈 誰為餐桌上的「生態債」買單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全球食品購銷網絡漸呈 誰為餐桌上的「生態債」買單

2008年07月30日
摘錄自2008年07月28日新華網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當我們享用他鄉美味之時,可曾想過,食品運輸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等諸多生態代價應該由誰來買單?

有專家指出,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大型超市的擴張與部分國家和地區的廉價勞動力,是促使全球食品購銷網絡愈發龐大的三大原因。

運輸食品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想像的要多

《國際先驅論壇報》報道,為促進當時處于起步階段的國際民航業,《國際民用航空公約》1944年在美國芝加哥簽署。《公約》規定,用于運輸貨物所消耗的燃料可以免稅,其中包括食品。 此外,迄今尚無任何規定要求對海上運輸食品所消耗的燃料徵稅。

然而,部分環保人士、經濟學家、政界人士認為,上述國際慣例應加以修改,讓消費者和生產者以繳稅或其他方式為因食品跨國運輸造成的污染買單。

一些調查結果顯示,食品工業尾氣排放總量的3%來自于運輸。沃基斯說,這一比例正在迅速增加。此外,專家指出,運輸食品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我們想像的要多:一些食品需要在運輸過程中小心包裝,有的甚至還需冷藏。目前,歐盟正致力於改變這一狀況。歐盟委員會今年宣布,在2012年前,所有進出歐盟國家的貨機都將被納入「歐洲排放交易計畫」中。也就是說,所有貨機都要為自己產生的污染買單。

 除將貨機、貨船納入「歐洲排放交易計畫」中外,歐盟還考慮徵收食品貨運環保費,以扭轉當前這種「外來食品比本地食品更便宜」的趨勢。

引入「碳足跡」加強對消費者宣傳教育

在這場該不該為食品運輸產生的污染買單的爭論中,不少被譽為「環保先鋒」的企業也被迫提出反對意見。英國最大連鎖超市「特易購」素以倡導環保聞名,但其發言人特雷弗‧達特森說:「為食品運輸產生的污染買單這種倡導環保消費的方式未免太偏激,這就好比為提醒消費者減肥,就要在每件食品中徵收『卡路里稅』一樣。」

不少公司說,他們正力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但問題是如何才能達到這一目的?這些公司大多反對訂立新法規、徵收新稅款,但支持對消費者實施宣傳教育的方式,如特易購正在引入一種商標體係,讓消費者了解某一食品在生產、銷售過程中的「碳足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碳足跡,這是指每個人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以二氧化碳為標準計算,碳足跡的提出是為了讓人們意識到應對氣候變化的緊迫性)。

達特森還說,有些商品雖然需要長途運輸,但並不代表它的環保成本就越高。以鮮花為例,讓它生長在熱帶地區、再運往各國所排出的二氧化碳,比讓它在能源緊缺的寒帶溫棚裡生長所排出的二氧化碳要少得多。

一些調查結果顯示,將新鮮水果、洋蔥、牛肉等食品從紐西蘭海運至進口國,其間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比在歐洲生產這些食品,然後放入冰箱中儲存幾個月少得多。但據《國際先驅論壇報》報導,上述調查也有局限性,因為該項調查僅在紐西蘭完成,未免帶有「經濟利益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