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8月07日
摘錄自2008年8月7日中時電子報台北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動物保護團體6日公布跟拍豬肉車的影片,指台北市長春、光復和興隆市場不少豬肉攤的豬隻,從運至市場到肉攤販售全程沒冷藏,卻肆無忌憚在肉攤擺放優良肉品(CAS)或台灣生鮮豬肉(TFP)標章,欺騙搞不清標章意涵的消費者,以為買到掛保證的豬肉。
明明沒冷藏,消費者卻以為買到安全衛生肉品?主因是豬肉相關認證標章多如牛毛,一塊豬肉至少有六種認證標章,包括「電宰衛生豬肉」、「優良食品─肉品」(CAS)、「食品良好作業規範」(GMP) 、「台灣生鮮豬肉」(TFP)、「屠宰衛生合格章」和「屠宰衛生豬肉」等。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並痛批,六種標章中,電宰衛生豬肉和屠宰衛生豬肉根本沒法源,TFP也僅有推動辦法,屬行政命令。但農委會常態補助產業團體推動含糊難辨的認證,簡直是用納稅人的血汗錢誤導消費者。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說,台灣生鮮豬肉標章(TFP)自1998年推動至今,全台逾5千8百個豬肉攤中,只有300多攤取得認證,十年來認證普及率僅五%。而以CAS來說,農委會幾乎每年都補助優良發展協會1千萬元推動認證,但從1889年推廣至今,優良肉品市占率僅三成。只要將豬隻送至公立或農會系統肉品市場屠宰,即可取得電宰衛生豬肉標章,全台27個公立屠宰場卻逾七成業者沒以電擊人道屠宰。其它未取得認證的絕大多數肉攤中,不只上述三市場,全台都有打著標章欺騙消費者的攤商。而 農委會從70年代至今,花逾20億元推動上述標章認證,結果不僅疊床架屋、重複又浪費資源,不少標章推動不力,甚至攤商未確切落實也照給標章。
農委會則說,各個肉品認證標章立意和規範重點都不同,包括通路、生產衛生和販售等環節,不可能全面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