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遇見照片中的角蟬,是在2004年5月29日,地點是雪山坑的山蘇林裏。牠的標準姿勢應是頭下尾上,停在植物莖上,像是植物的棘刺構造,這應該可以說是一種偽裝方式,又同時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身體結構。我說牠的標準姿勢應是頭下尾上,其實這只是我的猜測。為什麼這麼猜測呢?因為我第一次拍到牠時,牠的姿勢正是頭下尾上,這和遠流出版,作者張永仁的《昆蟲圖鑑2》裏,那隻紹德錨角蟬相一致,都是頭下尾上。
可是照片中的這一隻紹德錨角蟬,似乎就不是頭下尾上,而是身體打橫了。為何牠會出現不標準的姿勢呢?直到將照片放大在電腦螢幕時我才明白,原來,這是一隻沒了命的角蟬,牠的六足已被蛛絲纏住,身體周邊仍可看見幾條蛛絲,這就是牠為何身體打橫,而非頭下尾上的原因了。可憐的角蟬,可以騙過鳥類天敵,卻無法逃過蜘蛛的天羅地網。不過,老實說,我也懷疑我所拍到的,真是被蛛網所困嗎?還是其他原因呢?
無論如何,我拍攝照片中這隻紹德錨角蟬時,並不知道牠已被絲線纏住,我很小心地將鏡頭靠近牠,深怕動作太大或距離太近會將牠驚逃。顯然,我的行為成了無意義的滑稽,牠根本就不可能飛離。或許,下回觀察牠時,我該更細心些,特別當牠並非頭下尾上的姿勢時。
紹德錨角蟬這名稱唸起來並不順口。紹德是發現者的名姓,暫時不多說他。錨,很能夠表現出牠的構造特徵,因為船錨的形狀正如牠的三根觭角。角蟬則是科的名稱。我在貓頭鷹出版的《昆蟲圖鑑》中找到了一頁介紹,部份節錄如下:角蟬和其他蟬科最大的不同之處是前胸背板的形狀。
由於角蟬的若蟲會排泄出豐富的含糖食物(蜜露),可以供應螞蟻所需,因此螞蟻也盡份地扮演著守衛的工作以為回報。這段以蜜露交換螞蟻的保護敘述,讓我聯想到蚜蟲和螞蟻的關係。要在野外目睹蚜蟲從尾端吐出蜜露供螞蟻吸食的畫面較容易,但是要撞見角蟬若蟲以蜜露供應螞蟻,恐怕不容易,因為,連成蟲都不是那麼容易發現,若蟲大概更難見到,況且,我也不確定紹德錨角蟬的若蟲,是否也會以蜜露換取螞蟻的保護。
從貓頭鷹出版的《昆蟲圖鑑》,我明白了角蟬的觭角,有著各種不同的型態。我在馬來西亞婆羅洲的高汀國家公園裏,就曾拍過一隻角蟬,體色以黑為主,佐以部份白色點綴,而且觭角細長波浪狀,比起紹德錨角蟬的剛性質地,多了幾份柔的設計感。
貓頭鷹出版的《昆蟲圖鑑》,介紹角蟬的那一頁右上圖片是一種尖刺角蟬類,照片的文字說明寫著:此屬角蟬有各種形狀的前胸背板,不過一般都呈刺狀且相當銳利,銳利的程度足以刺穿鞋子和皮膚。看到這段文字,我幾乎不敢想像會有那一隻笨鳥敢捕食牠,因為,那將是刺穿鳥喙或喉嚨的淒慘畫面。
角蟬,對鳥類、攀蜥之類的生物而言,肯定是不宜招惹的昆蟲,但是,我知道終究還有蜘蛛對牠有辦法。這就是自然,沒有任何生物應該是天下無敵的,包括人類。一旦有生物是天下無敵時,這種生物肯定就會是自然界的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