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尋聲來到,一棵菩提樹。熊蟬鳴唱「夏-夏-夏───」,夏天於是熱了起來。
「菩提樹上蟬」,令我不禁聯想到禪宗六祖慧能的偈: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當下,我決定今晚「參蟬」,要見證一隻蟬的「羽化升天」。
低海拔闊葉林的夏夜,幾乎不難觀察到一隻蟬的羽化。當我的手電筒搜尋到一隻碧綠色的薄翅蟬,牠的頭胸部已從蟬蛻中掙出,先是一個懸空平躺的動作,休息片刻,再一個腰力,正好仰臥起坐,順勢六腳攀著蟬蛻,俐落就將腹部抽出。接著是屏氣凝神的一刻。我屏氣靜觀,專注到幾乎忘了呼吸,蟬則凝神貫注,將體液打通翅脈。翅翼透明,有一種完美的翠綠,且薄「如蟬翼」。20分鐘的「參蟬羽化」,心就滿溢了一整夜的愉悅,禪機立現。
二
蟬的若蟲,是從土裏鑽出的,待爬上樹幹,選定位置後,就等待羽化。金蟬脫殼,升天,徒留一枚蟬蛻掛在樹枝,讓過路行人,見證這棵樹有蟬證道、羽化成仙。
蟬的出土羽化,自古被喻為重生,所以有蟬形雕玉含於死者口中的習俗。期待有一天死能重生,一如蟬之破土,在某一個夏日。
古埃及人非常崇拜聖甲蟲,我們卻稱他糞金龜,聖糞一如,頗具禪思。埃及人看見聖甲蟲推著圓形糞球走一段長遠的路,與每日東昇西落的太陽類似,於是以聖甲蟲象徵太陽神。埃及人崇拜太陽,東升西落,每日重演,象徵著復活與永生。因此,埃及的法老王過世,要將心臟取出,並在其上安放一隻石雕的聖甲蟲,祈求重生與永生。
看來,人之嚮往長生不老、起死回生,可說是古今中外皆然的渴求。蟬形玉含復活重生,從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必多斥為無稽。然而,面對這則美麗的謊言,張曉風的文章問著:「那究竟是生者安慰死者而塞入的一句話?抑是死者安慰生者而含著的一句話?」問話一出,隨即參破,問即是答。
蟬,怎能忍住不為陽光喝采、不欣喜若狂、不鳴唱高歌呢?蟄伏了五年,陰暗的囚禁生活,卻換來不到一個月的陽光,不到一個月的自由,不到一個月的生命。這就是成蟲蟬的宿命,這宿命裏的一個月光陰,是蟬一生最珍貴的歲月,合該狂歌。
古人大概不了解蟬的生活史,如果知道蟬的若蟲要在土裏要待上經年,相對於羽化成蟲約一個月的短暫生命,應該不會選擇「蟬形玉含」才是。因為不過一個月的自由與土裏長囚數年的比例太過懸殊,好似百歲的人生一旦結束,竟要在土裏埋上數千年才得以重生復活。倘若塞入口中的是「十七年蟬形玉」,恐怕要等上數萬年才得以回返人間了。
英國皇家學會院士,著名的演化學家道金斯,著有《自私的基因》一書。書中闡釋遺傳的單位是基因,而非個體,人不過是自私基因代代複製傳衍的載具,用完即丟。他將人比喻為一艘船,基因是水手,只有最完美的基因(水手)組合,才能勝出,免於天擇淘汰,獲得繁殖機會,並將複製的基因代代相傳。基因既然自私,為何又願意合作?在生存至上的遊戲裏,自私無關道德,合作並非美德,合作是自私基因得以繼續生存的最佳模式,所以自私的基因願意選擇合作。我們都是自私基因完美合作下適存的載具,身上都保留著古老祖先傳下來至今未死的基因。在這樣的理論架構下,可以長生不老的是基因,不是人。
道金斯,摧毀了人類長生不老的渴望,也破滅了蟬形玉含復活重生的可能。人,不過是基因用完即丟的載具。
人,微不足道。人,這一「高等生物」,不過是人的自以為是,人的自欺欺人罷了。
金斯在書中更創新名詞「meme」(中譯本稱「瀰」),作為文化演化的單位。這個字的靈感脫胎自希臘文的mimeme(意指模仿)。文化一如基因會複製、演變、盛強弱敗、興發滅絕,並以人作為載具。人死了,文化卻得以傳承。流行文化或許早夭,經典作品卻能歷久彌新。
我於是想到了「神」………
「神」這個字,或說這個概念,幾乎存在於每個民族,各民族對神的詮釋或有不同。好似不同棲地的亞種,皆源自同一物種,卻因地理隔絕而逐漸分歧。於是形成各民族關於神,不同而特有的信仰。
信仰神的,神自是無遠弗屆,歷久不衰。對於無神論者,也常因著要論無「神」,而擺脫不了「神」。「神」之於無神論者,仍是存在不滅且成功的「瀰」。
「上帝存在根本不能證實,它純然是個主觀信仰問題。」李澤厚在《批判哲學的批判》一書,引用康德的話:「上帝並非在我之外的存在,而只是在我之內的一種思想。」康德的觀點相當接近上帝是一種文化基因,一種思想存在,一種可以傳衍的「瀰」。
尼采宣稱:「上帝已死!」實際上,尼采也沒擺脫神,神在尼采的腦裏活著。
楊牧在《疑神》一書更說:「上帝決定一切,決定你去相信上帝,也決定我不信上帝。上帝決定我不相信上帝可以決定一切。」神的存在,是無神論者也擺脫不了的宿命。人會死,瀰複製,神永生。
我想,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最大的革命與震撼或許不在生物學領域,而在於人的信仰。演化論其實是一門哲學。因為企圖解答生命的起源,正是哲學基本的問:「人從那裏來?」假使多樣的生命從演化而來,神將安在?生命的意義將該如何?
「生命如此壯闊」,無論生命是神創而生或演化而來,都不損於我們對他的讚歎與驚奇,不是嗎?神若是具體存在,就不會因無神論者的不相信而消失;神若是人類創造的神話,縱使神話破滅,信仰消失,人類仍會有能力重新賦予生命新的意義與生存價值。
我們有能力賦生命予意義和價值。
於是,不朽不必是肉身循環返復的一再重生。不朽,可以是精神的不朽。《左傳》魯國大夫叔孫豹的一段話流傳至今:「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若能創造立德立功立言作為文化傳承的基因(瀰),我們自能永生不朽。
如果人不過是基因的載具,就不要再眷戀肉身的不朽;如果神真的不存在,就創造我們自身得以存在的理由;如果生命沒有意義,就讓我們創造生命的意義;如果神必然存在,生命的價值仍要我們自己定義。
北美有十七年蟬,因若蟲在土裏十七年才出土羽化而聲名大噪。另有十三年蟬,蟄伏十三年才出土羽化。十三和十七在數學上是質數,演化學家因此推測質數(特別是愈大的質數),有利於躲掉較短生活史週期的天敵或寄生蟲,因為兩者從這一次相遇到下一次相遇的時間長,是兩者生活史週期的乘積。例如:十七年蟬要遇上以五年為週期的天敵,需相隔十七乘以五等於八十五年,這是段漫長的歲月。這項運用數學質數,美麗如詩的推測,尚未能有確切的證據,但已美得令昆蟲迷顧不得等待真相的時刻,成為逢人說蟬時,必然一提的津津樂道。十七年蟬的十七年禪機,是人類至今參不透的謎,不需人類賦予十七年究竟有什麼意義,十七年蟬仍繼續堅持他十七年的蟄伏,創造屬於他自己的生命意義與生存價值。
三
2003年7月19日,我例行每隔一陣子就帶著約十位學生走訪台灣的某一塊角落,搭著海線電車,在談文站下車,「步行」好一段路(這是認識土地最好的交通工具),走到塭仔頭紅樹林。烈日如雨,曬得我全身濕淋淋,不時擦拭著雨珠般的汗水。這是我第一次,也是截至目前唯一的一次,自覺帶學生出遊不比學生「勇」,想要操練他(她)們,反而操累了自己,操昏了頭。因為,烈陽如炙的緣故。
選擇一棵樹遮蔭,我趁勢休息,原來塭仔頭紅樹林的夏天,是給熊蟬叫熱的。學生像蟬一般,熱,從來不減他們的玩興,曬不滅他們的活動力,瞬間就一哄而散了。不一會兒,同學抓來一隻雄蟬,高興得像隻螳螂捕蟬。水泥叢林取代植生叢林後還有捉蟲能力的小孩不多了。偶爾課堂上自然、生態、保育、尊重生命的灌輸,學生與我出遊都能謹守本份,善待生命,避免領教我的怒目相視。這隻蟬被捉在手上,仍不止歇他鳴唱的熱情,土裏數年的囚禁,換來一個月的歡唱,是性的使命太強烈?還是無關性事,畢竟自由太短暫,不妨高歌,唱樂人生?又,或許是我想太多了,他其實是感受到生死交關,鳴唱著哀求苦調。
我要這群孩子觀察雄蟬的腹部,捉在手上仍在鳴叫的蟬,正是了解雄蟬腹瓣如何開闔振動,引發共鳴最好的時機。觀察完後,要孩子感謝熊蟬的教學演示,並示意送雄蟬回到大自然去。
觀察蟬,蟬蛻不失為最佳教材。2002年5月,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長劉月梅,以「如何自然觀察」為題,一枚蟬蛻為例,要學員們仔細觀察一分鐘。然後問了幾個問題,考驗每個人的觀察力。那一刻我才認真檢視一枚蟬蛻羽化時的裂縫線有多長,終齡若蟬的翅芽在胸側短小,前肢較中、後足粗壯,腹部的節數,刺吸式的口器,單眼的排列位置,甚至觸角及觸角上無數微細的毛狀感覺器都一目了然。原來微觀一枚蟬蛻就可以參透一個小宇宙。
中藥記載:蟬蛻入藥,可以散風熱,以無泥者為佳。學生一下子就幫我採集了一大把,當然不是為了入藥。對我而言,蟬蛻作為教材比作為藥材有意思多了。只是我審視每一枚蟬蛻,皆有泥沾蟬身,以無泥者為佳的蟬蛻哪裏找呢?或許,掛在樹幹上的蟬蛻在雨露風乾之後就可以無泥入藥了。《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說:「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出淤泥而不染的成蟬,只飲甘露(刺吸植物的汁液為食),古人因此視蟬性為清高,潔身自好。蟬不只是禪,也是一朵蓮花,開出佛性。
收拾好作為教材的藥材,我頂著塭仔頭紅樹林依然蒸騰的烈日,決定起身去捕捉熊蟬以我的鏡頭。搜尋著獵物,一隻停在灌木枝上的蟬被我鎖定。我匍伏潛行如一隻豹,靠近獵物。這是令人(也令蟬)屏息的一刻。正當我將獵物鎖定在液晶螢幕上,對焦,準備襲擊的瞬間,蟬飛了,並撒我以一泡尿。幾近開示的一泡尿,如莊子之於東郭子:
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
莊子曰:「無所不在。」
東郭子曰:「期而後可?」
莊子曰:「在螻蟻。」
曰:「何其下邪?」
曰:「在稊稗。」
曰:「何其愈下邪?」
曰:「在瓦甓。」
曰:「何其愈甚邪?」
曰:「在屎溺。」
東郭子不應……
莊子讓東郭子明白動物,植物,礦物,乃至如屎尿的廢物都有道。畢竟,如果屎尿不合乎道,就不會存在,所以,莊子說:「道無所不在」。蟬開示我,以一泡尿。
想必東郭子不應,該是張著口呆住了吧!至少,被蟬以「尿道」開示的一刻,我是這麼呆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