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食品:請對添加劑說不 | 環境資訊中心
透視中國環境

健康食品:請對添加劑說不

2008年10月01日
作者:蔣高明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中國國家委員會副秘書長)

「毒奶粉」事件使得人們對中國的食品安全管理,產方的責任以及消費者的健康意識提出了疑問 (圖片來源:Sam Ose / Olai Skjaervoy)導致了數萬名嬰兒入院治療的「毒奶粉」事件使得人們對中國的食品安全管理,產方的責任以及消費者的健康意識提出了疑問。

連日來,風靡全國的「三鹿奶粉」事件,一個陌生的化工產品三聚氰胺走進了普通消費者的視線裏。截止到9月26日,中國各地臨床診斷「三聚氰胺」患兒 53000例,其中,4人死亡。人們難以接受的現實是,這個白色結晶粉狀有機化工原料,本用來生產塑膠、膠水、阻燃劑或化肥的,怎麼會添加在嬰兒的奶粉裏?這個能造成試驗動物腎衰竭,並致其死亡的有害化工原料,給全國數千名無辜的嬰兒的生活,抹上了濃重的陰影和對未來的心理恐慌。3年前的「大頭娃娃」事件令數百名年輕父母至今驚魂未散,而今「因食致病(死)」的陰影再次籠罩在中國城鄉。兩個事件均發生在嬰幼兒身上,不得不令人深思。

更為震驚的是,國家質檢部門在中國抽樣監測,竟然發現了23家乳製品企業添加了三聚氰胺,其中包括中國奶業界大名鼎鼎的「蒙牛」和「伊利」等品牌;涉及這一「毒奶粉」事件的產家的產品,以及廣東雅士利和青島索康嬰幼兒配方奶粉還出口孟加拉、緬甸、葉門、布隆迪、加蓬五個國家。

三聚氰胺並不是食物添加劑,「三鹿」等23家乳製品企業出現的問題與不法分子犯罪有關。然而,那些國家允許使用的食物添加劑就可靠嗎?大量使用食物添加劑,雖在某種程度上提高了產量,但其品質卻大打折扣,有些照樣造成食物中毒,危害生命健康。以前要1年才能長大的豬,現在4個多月就能出欄;肉食雞在激素作用下可在45天內出籠。以前,我們欣慰只有牛、羊等少數食草動物不吃激素,是放心肉,然而,遺憾的是,在利益驅使下,人們也餵養牛羊含各種激素的「雞飼料」和「鴨飼料」,同時餵養瘦肉精。

「化學添加劑」已構成了食物安全中的一大食物安全隱患。麵粉增白劑、食用油抗氧化劑,蛋糕防老化劑等其實是為害健康的「毒素」。目前,人工飼養環境 下長大的雞、鴨、鵝、豬、魚、蝦、龜、貝、牛、羊等等肉類產品,或多或少地攝入了激素、瘦肉精、安眠藥、蘇丹紅、化肥甚至避孕藥等天然食物鏈中原本不存在的東西。至於火腿腸中,當蛋白質、澱粉等含量的所謂監測指標不足時,添加的「提高」含量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有沒有安全問題?只有生產者心知肚明。

那麼有害食品添加劑為什麼充斥市場,屢禁不止呢?這要從生產和消費兩個終端上來深入分析原因。

生產者的目的是賺錢,他們從不消費自己生產的東西,這個前提決定了只要能賺錢,就什麼都可以添加。「三鹿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為的是鮮奶或奶粉的 蛋白含量,因為檢測指標蛋白含量是以氮含量為重要指標的,他們就直接加含氮高的三聚氰胺,還美其名曰「蛋白精」。在養牛過程中,以前有人就提出往飼料里加尿素,甚至教科書上公然這樣提倡。過去讓動物們吃化肥,如今升級到讓它們直接吃化工原料,因為生產者不吃自己生產的食物,這些食物都是賣給消費者的。

在消費者一方,由於他們對食物生產規律不瞭解,盲目消費,客觀造成了食物添加劑的氾濫。如消費者喜歡純瘦肉,生產者就給動物吃「瘦肉精」,殊不知動 物肌肉應該是肥瘦平衡的,讓肥肉變瘦,消費者就要承擔健康代價,過量瘦肉精照樣可使人中毒乃至斃命;消費者喜歡「頂花帶刺」的黃瓜,那麼生產者就想盡各種辦法,讓摘下來的黃瓜看起來新鮮無比,所使用的添加劑中甚至含有避孕藥等成分;消費者喜歡麵粉是純白的,那麼就有人將滑石粉、螢光粉添加到麵粉中去。人們為什麼一定要喜歡又白又虛的饅頭呢?天然的麵粉本身就是略帶一些「黑」顏色的,而不是市場上那樣純白的,那是粉碎種皮引起的自然本色。人們畸型消費心態讓化工原料以「添加劑」的身份堂而皇之地進入了食物鏈中。

「優質無優價」逼迫生產者提供不放心食品。不用添加劑,採取傳統的生產技術,生長週期長,投入人力多,損失的部分又得不到合理的價格補償,或者還不好賣,那麼農民就索性多用添加劑辦動物「速成班」。筆者在山東帶領農民養殖的肉牛,不餵養含大量激素的「雞飼料」,飼料中不加化肥,也不用瘦肉精,但生產出的牛肉和市場上的一樣,甚至膘情不如用各種添加劑的,每頭牛少收入300-500元,這樣農民就抵制我們的做法,重新回到了添加劑飼料餵養的行列。歐洲、美國養殖戶索性連動物的肝臟也給牛吃,讓食草動物吃「動物」,爆發了狂牛症等危害人體健康的疾病。韓國人拒絕他們的牛肉,但在中國,尚沒有一股反對力量在消費者中興起。

國家到了對食物添加劑動點真格的時候了,要明確哪些東西不能添加到飼料或食物中,要嚴格控制添加的劑量,加大監督和處罰力度。這次,中國質檢總局對檢測出存在三聚氰胺的23家企業實施重拳出擊,對沒有出廠的產品就地封存;已經進入流通領域的,配合有關部門立即採取下架、封存、召回、銷毀等措施;凡獲得中國名牌國家免檢資格的,一律撤銷終止,表明了中國政府對嚴把食品品質的堅決立場。然而,如欲防患於未然,最明智的作法是,科學家和媒體正確引導消費,告訴公眾食品生產真相,讓食物逐步告別化學添加劑。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08年9月26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