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水水古道 是雨後寂寥的水社寮小站 | 環境資訊中心
走山的人

走過水水古道 是雨後寂寥的水社寮小站

2008年10月02日
文字/攝影:阿紫


毛果油點草

當野薑花漸漸枯萎時,秋天它正悄悄的來臨,我走在通往水道市的古道上,遇見一群毛果油點草。

是石階,舖層出一段又一段的歷史軌跡;是汗路,建構出一山又一山的先民捷徑,而溪流旁的這群油點草隱士,正暗自飄逸著清香。

兩年前,我把時間遺忘在這裡,兩年後,我再次回到這小村落,我專為這條「水水古道」而來。

當我揹起背包,走入山林裡時,那與人齊高的蔓草已快要將路掩蓋,腳下的螞蝗正伺機欲動,頭上翩翩飛舞的小精靈是大紅紋鳳蝶。

而秋天的陽光,溫和的穿透竹林,灑落在登山客的身上,是毛果油點草,指引著我們往水道市走去,是秋日花期的嬌容,告訴我們天氣已轉為涼意。

為您發表「走山的人」第八季的第一篇文章──嘉義水社寮、水水古道:


阿里山森林小火車

小站凋零

清晨的陽光把水社寮照的金黃旭爛,我們在鐵支路旁用起了早餐,雨過就會天晴,有時候被鳥叫醒的感覺也不錯。

那跛了腳的小黃狗悠閒的在鐵道散步著,幾隻較有力氣的在操場比賽一百公尺短跑,跑贏的吠了兩聲,昨夜凌晨一點的打架狂吠聲,應該就是牠。

在這裡,因為住戶少,哪家誰講話比較大聲,隔壁好像都聽的到。

肖楠旁,那唯二的店賣起一種叫做「山豬耳」的肉粽,所謂的山豬耳正確的學名就是「薄葉蜘蛛抱蛋」。


水社寮月台

沒聽過蜘蛛抱蛋這四個字的,乍聽會感到新鮮,但其實那是一種台灣特有的植物,包粽子的葉片不同,但吃起來就是一種濃濃的山城味,而這樣的味道也只在嘉義山區才有。

以前對水社寮的初步印象就是只有一家民宿,而這次來看到多了一家賣青草茶和肉粽的小攤子,反而更覺具有生命力。

或許是多了條水水古道的開通吧!

火把路古道

上次來,早上還有阿婆挑著菜來山莊門口賣,哪種感覺真的就是很山上的味道,這次沒看見,倒有點失落。

挑菜、挑竹筍、挑菜頭……都是挑擔,在嘉義梅山這一帶,類似這樣因生活貿易而產生的捷徑聯絡道路,古道分類上我們給予定義為汗路

而汗路,我把他定位為嘉義古道的代表名詞,不只梅山鄉,部分的汗路也拓充至鄰近的鄉鎮,例如這條竹崎鄉水社寮通往水道市的「水水古道」。


清晨的視野

古道的形成歷史頗早,從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到民國50年代,先民挑著農產品到山下水道市販賣,又因為是早市,必須在凌晨一兩點就出發,走三、四小時的山路,提著火把照明,所以又稱為「火把路」。

在地人叫水水古道為「水道擔」,擔,意思就是指一條挑著東西往「水道」走去的路。

台灣話的藝術就是在於此,光從這個字,就可以去勾勒出挑夫的影像。


古道標示

一直到嘉122的瑞水公路開通後,古道的使用性漸少,功能不再,沒落荒廢於蔓草之中。

今日林務局整修其中的一小段,保留原始的石階與原土路,僅於中途搭建休息平台,而這些後來搭建的桌椅,都是用竹子當唯一的建材。

這份保持原味的用心,嘉義地區的古道重建一直都做的很好,不管是阿管處或是嘉義林管處,都必須給予正面的肯定。

當昔日汗路轉型為休憩觀光時,依當地人文生態而整修,不再多添加人工的水泥建物,這才是永續維護之道。


沿著水路而走的石階

螞蝗才是主人

走這樣的古道,一定要有石階,因為汗路的形成就是高低落差的依山闢路,水社寮海拔1186m,至於水道市則介於海拔一兩百左右,落差近千,可以想像當年先民為了討生活有多麼的辛苦了。

雖然我們走的僅有一小段約三、四公里的路,但行至水道端的登山口,卻也揮汗如雨,尤其昨夜的下雨,部分產業道路更顯苔蘚濕滑。


古道的竹林路

當然潮濕,螞蝗就少不了的,一路上每逢遇到可以坐下來的休息處,大夥就是檢查小腿被偷咬了幾口,只是走第一個的我,因為登山界的螞蝗老三定律,一路還真的都沒被咬到。

而這次的探訪水水古道,除了路徑較原始外,也感覺頗冷門,星期假日的一路走來,除了我們以外,只遇到零星兩三個山友。

或許新秀的知名度尚未打開,但水水一聽就覺很美,台灣話不就叫美美古道。


廢校的國小

午後的一場大雷雨,我坐在山莊的後陽台裡聽雨,石盤龍山的山巒繞住了小村落,眼前的是已廢校的龍山國小仁光分校。

也或許只有下雨才會有那種小站旅行的味道,當你看著昔日八十多戶的繁榮,而如今僅剩六戶人家的凋零。

當你走在水水古道的挑擔幽徑裡,昔日拿著火把,天未亮即到山下交易的熱絡,而如今確是芒草長的比人還高。

下雨,正是一種寂寥,也只有下雨,才能讓時間繼續遺忘在此小站裡。

雨中的水社寮,來時秋意,離時滿滿的不捨之意… 


水社寮採茶姑娘

【下篇預告】走進加羅湖泊群 如泰雅少女般的羞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