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4日
摘錄自2008年10月14日自由時報花蓮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太管處和當地太魯閣族民眾,從84年7月開始執行砂卡礑溪的護魚和生態保育工作,部落每天派出4位巡守人員輪流進行護溪巡守任務、護魚,但電魚、毒魚等事件少了,沒想到卻不敵外來魚種的威脅,原生種魚類仍存在生存的危機。
立霧溪最重要的支流砂卡礑溪,水質長年透明乾淨,得天獨厚的條件吸引許多魚蝦蟹類棲息。早年被視為太魯閣園區最豐富的自然生態景觀區,但隨著遊客被秀麗的溪谷景緻吸引,戲水加上電魚、毒魚等干擾,原生種的魚類數量急遽減少,護溪成為最後的手段。
不過,太管處卻未料到民眾的不當放生,造成溪流的生態丕變,較電、毒魚等濫捕行為有過之而無不及。放生的魚類林林總總,有吳郭魚、湯鯉、大肚魚及台灣西部特有的台灣石賓等,排擠砂卡礑溪內原生魚種的生存空間。不但太魯閣園區溪流如此,連花蓮縣南區的清水溪也發現牠們大量繁殖的現象,東部溪流也因此逐步淪陷。
砂卡礑溪的護魚活動,也因放生的不當作法,讓溪流自然生態受到空前的衝擊,未來只能仰賴人工方式予以移除,成效如何還有待評估,生態傷害之大遠超乎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