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振華:金融危機和應對氣候變化不矛盾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解振華:金融危機和應對氣候變化不矛盾

2008年10月30日
摘錄自2008年10月30日鉅亨網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10月29日,中國政府發佈《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此前1天,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巡視員高廣生在國家發改委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發展中國家提議發達國家在支持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應該達到發達國家GDP的1%。

如果按G7成員國GDP的1%計算,這筆資金總計高達3000億美元。而聯合國將於12月初在波蘭舉行會議,目的是締結替代《京都議定書》(2012年到期)的協議。對此,有媒體評論稱中國在全球氣候變化談判中提高要價。

10月29日,針對媒體關於發達國家應拿出GDP的多少百分比來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提問。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回應說,「我們主張建立一種技術轉讓機制,政府主導,企業參與,按照市場化的方式運作。到底需要出多少錢?發達國家拿出GDP的0.7%用於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也是可以的,到目前為止遠遠沒有達到這個水平。」

解振華表示,下個月7~8日,中國政府和聯合國將在北京召開關於應對氣候變化技術轉讓的高層研討會,將集中研究解決這個問題。

1%和0.7%

「1%和0.7%,這兩個數字並不矛盾。」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國際談判處處長李高對本報記者說,「我們原來考慮發達國家拿出GDP的1%作為國際氣候合作的資金來源,而解振華所指的0.7%僅限於技術轉讓。」

「我們覺得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中應該有這個資金量。」李高說,至於這筆資金具體如何使用,還需要國際社會通過談判確定。

國家氣候協調辦公室也向本報記者證實,中方希望發達國家提供這個資金量,體現了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意思,並不是中國一家的要求。

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應對氣候變化,以聯合國氣候公約和《京都議定書》作為國際社會對應氣候變化的核心機制和主渠道,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但有區別地承擔溫室氣體減排責任,這是中國政府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所堅持的幾條原則。

根據上述原則,中國政府主張發達國家對其歷史累計排放和當前人均排放承擔責任,率先減排,同時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轉讓技術;而發展中國家要在發展經濟、消除貧困的過程中,採取積極的適應和減緩措施,盡可能減少排放。

國際社會預定今年12月和明年年底,就氣候談判分別舉行波蘭波茲南會議和丹麥哥本哈根會議,以落實《氣候變化公約》、《京都議定書》以及去年「巴厘路線圖」所規定的任務。這兩輪會議談判的焦點將集中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減緩、適應、資金和技術轉讓四個方面。

「中國政府在形成『巴厘路線圖』的過程當中發揮了積極的建設性作用,接下來的兩次會議,我們同樣會發揮積極的建設性作用。」解振華說,在上述四個問題上,中國政府都已經提出了積極的政策建議,希望推動談判進程有序地順利發展。

「我們希望發達國家按照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建議,到2020年,排放總量在1990年基礎上減排25%-40%。同時,也希望發達國家按照公約和議定書的要求,在技術轉讓和資金問題上,承擔發達國家應該承擔的責任。」解振華表示,在發達國家的資金和技術轉讓的承諾得到落實之後,發展中國家也要採取積極措施,根據各國國情,來減緩溫室氣體增長的速度。

而事實情況是,儘管已經完成了工業化和現代化,發達國家最近15年來,溫室氣體的排放總量還是在1990年基礎上增長了11%。

從歷史累計排放來看,從工業革命到1950年,發達國家的排放量佔全球累計排放量的95%;從1950年到2000年,其排放量佔全球的77%;而中國在從1904年到2004年一百年間,累計排放僅佔全球的8%,即使以目前的排放水平論,人均排放量也僅相當於美國的20%。

金融危機不影響氣候談判

中國政府確定的目標是:到2010年單位GDP能耗在2005年基礎上降低20%。從現在的執行情況來看,2007年和2006年相比,單位GDP能耗已經降低了3.66%,2008年上半年下降了2.9%左右;2006和2007年累計節能1.47億噸標準煤,相當於少排放3.35億噸二氧化碳。

「我們國家節能減排的兩個約束性指標,截止到2007年,單位GDP能耗降低了5.38%,二氧化硫和COD總量減排也完成了3%-4%。」解振華說,從節能來看,今後三年每年至少要完成4.5%以上,才能完成5年的任務;而環保方面,二氧化硫和COD(化學需氧量)減排任務也非常艱巨。

「用價格槓桿推動節能減排確實是一個應該積極考慮的手段。」解振華表示,中國過去在這方面已經採取了一些措施,但情況比較複雜,對於煤、油、糧食價格存在的倒掛問題,中國政府根據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情況,會適時做出一些調整,但「調整的同時,我們也會考慮弱勢群體的承受能力和調價對他們生活的影響」。

他說,即使任務如此艱巨,中國政府並沒有調底節能減排指標的想法,現在還是堅定不移地按照這兩個目標進行考核。

中國目前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當中,大體上有20%左右通過出口被發達國家消費。也就是說,每年為發達國家買單的溫室氣體佔了將近20%。在這次全球金融海嘯當中,東部地區出口企業受到了比較大的影響。解振華表示,這對中國調整經濟結構確實是一個機遇,不僅是對中國,對世界來說也是一次轉變發展方式和消費、生活方式,調整產業經濟結構的一次機會。

事實上,中國政府正抓住這個機會擴大內需,增加用於節能減排、保護環境資源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最後結果如何,解振華相信到明年5、6月份可能會顯現出來。

「應對金融危機是一個階段性的短期任務,而應對氣候變化則是一個長期任務,如何處理好兩者的關係,應該是全球認真研究的問題。」解振華剛剛在波蘭華沙參加了40多個國家部長出席的磋商會,這次會議就如何處理應對金融危機和應對氣候變化關係出了一個宣言。

「最後的結論是應對金融危機和應對氣候變化並不矛盾,而且,應對氣候變化也為應對金融危機創造了一個好的機遇。」他說,絕對不要因為當前的金融危機影響了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談判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