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庫區生態承載超負荷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三峽庫區生態承載超負荷

2008年11月06日
摘錄自2008年11月6日大紀元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由於特殊的地質環境,三峽地區歷來生態環境較為脆弱,在建壩蓄水以前就一直是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的多發區,目前整個庫區已發現的崩塌、滑坡達4千多處。

BBC消息,據《瞭望》新聞周刊發表的文章說,三峽水庫二期蓄水之後,次級河流污染加重,一些河流出現水體變黑發臭現象,還有一些河流出現浮萍和藍藻瘋狂生長的現象。

受自身地理環境所限,三峽庫區自然災害頻發、水土流失嚴重,人多地少,又加上長期不合理的開發更加重了生態惡化。目前三峽庫區蓄水以來,由於水流減緩、水體自淨能力降低,次級河流開始出現水華現象,部分河段和河汊還出現大量浮萍、水葫蘆等浮游植物生長繁殖。

三峽工程完成175米蓄水進入正常運行後,大壩上游將形成一個涉及多個省市、數十條次支河流,面積達到1000多平方公里,庫容超過200億立方米,核心區包括20多個區市縣、上千萬人口的巨型水庫。

2007年4月上旬,雲陽澎溪河回水區浮萍瘋長,尤其是高陽段最嚴重,每平方米河面浮萍濕重達到5公斤,江面完全被覆蓋,為此當地政府動用大量人力物力打撈浮萍2萬噸。今年6月份,秭歸縣香溪河暴發藍藻,持續時間10多天。

環保專家認為,三峽水庫次支流水質的變化,主要是與水流減緩以及生產生活污染有關。生活污染有兩方面,一是農業污染,化肥、農藥的流失;二是鎮場生活垃圾和污水的污染。尤其是目前庫區大多數鄉、鎮均未建設水環境項目,居民所產生的污水大多數通過溪溝直排江河,生活垃圾無法處理,造成一定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