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蚵記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人文

採蚵記

2008年11月09日
作者:蔡亦菱

金門的海蚵田。照片提供:蔡亦菱

一早,走在金門瓊林的海邊,去程的小道上,一心要去一探遠遠的海蚵田究竟,卻沒意識到第一步踏入海水的冰涼。步伐在沙灘上的水印,一步一步地,印到鞋裡的腳掌中。海,好像也剛上路般,還沒和我會合。

想要一探不是一眼就能望盡的海蚵田,在腦海中想像,仍趕不上那條迂迴無盡、綿延在海床上拌水又拌沙的取蚵高速公路。不過,仍有和我出發前恰恰契合的事,就是那驚豔的海邊生態,它靜靜的在律動、靜靜的呼喚踏步前來的我。

這條拌水拌泥長道兩旁的泥地上,早有算準潮汐上岸的腳印,「站」滿周圍。鷺鷥科的腳印,陷得較深;而中等大的和更小的,是杓鷸、磯鷸等鷸科的腳印,他們一串一串的印痕踏著泥,尋找著泥裡的食物,而我一步一伐踏著水,前往蚵田。

前往蚵田的第一個彎道,冰凍的腳,只能維持同一個角度,執行前行目的地的指令。朝陽貼著水面的倩影,灑落著遠方的一片片金霞,佈滿黑點的海蚵彷彿被叫醒,準備在這12小時中,好好呼吸一番。我們在一次右轉,緊接著左轉,到達我們的海蚵柱。這時腳下的海水,換成泥濘,而我的腳好像也變成海蚵柱的一部分。

從推車取出蚵刀和麻繩袋,開始從外圍海蚵柱下手。手道力勁的大小,掌握是否能讓海蚵完整卸下。經過一番嚐試,我採集的海蚵,從細小破碎到整塊掉落,著實滿心歡呼。不過害怕身陷泥濘中,我決定只在海蚵區外圍,進行取蚵的行動。

拿蚵刀的手擺在蚵柱,另一隻手附在旁邊的蚵柱上,雙腳倚著泥濘邊的小道,完成一小袋的海蚵,我的腰已為這個姿勢,動彈不得。果然要一次三小時的採蚵人,不得不練就一身好腰力啊!

有時力道太大,已被海水腐蝕的塑膠管被我攔腰折斷,應聲「癱」地。有時,進入第二層的海蚵區,卻為勾取掉落的海蚵,用盡腰力、手力、腳力,以蜘蛛人自居,將散落的海蚵全數撈到外圍邊,好一一撿取入袋。

正值交配的杓鷸,帶著明亮的叫聲在我舉頭可望處飛過;小白鷺伸直小黑靴漫舞飛過,一同陪伴取蚵的我。

望向大海北方的位置,前方開始有大、小白鷺緩緩擁聚而來。他們優雅的移動,好似準備歌劇的演奏,站定各自的發聲區。我決定前往,卻身陷泥澤中,只能佇立不動,和他們一樣靜止在泥地上。仔細望著眼前這一場表演,他們細細歌唱、又不停跳躍,似演唱著一章一章的舞台劇,這是一種無拘無束的享受。

海水開始漲潮後,雙腳更不容易移動,趕緊將海蚵裝上推車才是上策。漲潮的速度使我們的收工進度,比開工幹活快上五倍。上上下下地在海水中甩動,將海蚵分批清洗。洗到最後一袋海蚵時,海水已無聲無息的逼近,慌張地將尚未洗妥的蚵刀放上推車,趕緊往回頭走。

海水的漲退、海蚵的張合、人們的來去,以及泥地腳印,這趟回程路,有來時的雀躍,與三小時的心靈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