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溪河口區域生態豐富,漁民在廣大潮間帶上,採集螺貝類。戰地政務時期,為提高居民經濟,在潮間帶建堤圍海,興建上百公頃的養殖區。但是二十年前為了開發,將大面積魚塭填平,金沙溪河口剩下不到十口魚塭,面積不到30公頃。
金門縣政府為了因應缺水問題,除了向中國購水運用外,計畫在金沙溪河口興建人工湖,做為儲備水庫,調節金門水資源。利用魚塭區,隔海建築高堤,沿岸拓寬馬路,開發成為海邊的淡水水庫。
人工湖的開發,首先影響的就是原有養殖戶,他們租地進行海水養殖,一夕之間被迫放棄。張延雄是當地養殖戶,進入魚塭收網,展示豐富漁獲。金沙溪河口養殖區的魚塭,沒有水泥堤防,周圍樹木林立,多數都已生態化,像一座自然湖泊,能自然養育許多魚蟹,形成重要的水生物種棲地。
金沙溪河口是鸕鶿、歐亞水獺等生物重要棲地
金門縣野鳥學會理事長莊西進,長期關心金門生態,擔心人工湖開發對鳥類生態造成影響。特別是金門的代表鳥種鸕鶿,因為棲地被破壞,金沙溪河口成為重要棲地。
另外在台北市立動物園收容的歐亞水獺「小金」,過去就是在金沙溪河口拾獲的幼獸,證明金沙溪河口是水獺重要的繁殖區。
金沙溪河口人工湖旁,就是金門重要古蹟西園鹽場,自元代就有曬鹽記錄,經歷荒廢後又重新曬鹽吸引觀光,不過一旦開發,就將截斷海水引入西園鹽場。
2009年完工的金湖水庫 耗資六億使用率卻是零
金門縣議員董森堡來到下湖人工湖,又叫做金湖,查看海邊建水庫的先例,耗資六億,興建完成,不僅無法用水,甚至帶來災害,前前後後重新整建,又是一大筆費用,至今使用率還是零。
過去金門為了備戰,曾在村落旁、農地上,開挖興建許多池塘,形成水源分散的供水模式,但是現今池塘陸續消失。如果恢復過去分散的蓄水模式,可以供應部分水源,同時也能保護生態。
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目前全力搶救一批中網的猛禽。理事長陳淑亭表示,棲地破壞常常是造成大量救傷的問題根源。
金門水環境建設屢受質疑 突顯缺乏整體性思考
面對各界質疑,金門縣政府決定暫緩金沙溪河口人工湖興建計畫,另外尋找折衷方案。金門推動前瞻計畫的水環境建設,過去在金沙溪進行整治,二期工程因為水泥化河岸,引發生態爭議宣告停止,突顯離島的開發工程,缺乏縝密的思考與管控。
人工湖工程引發的反思,不只是河口生態的危機,而是原本生態豐富的金沙溪流域,不斷遭到開發破壞,應該要如何修補恢復。金門過去是戰地,大量種樹、廣設池塘、地區管制,意外造就多元生態,現今卻因為不當的工程開發,毀掉許多自然棲地,讓金門生態面臨重大危機。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金沙溪人工湖的生態危機|爭議聲中暫緩引發反思】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