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生物多樣性保育──保護區域的規定需受法律規範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的生物多樣性保育──保護區域的規定需受法律規範

2005年11月14日
作者:張文樺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棲地的保育是否需要訂定優先順序

英國生態學者Norman Myers在1988年提出生物多樣性熱點(Biodiversity Hotspot)的概念,認為當全球的生物棲息地不斷遭受開發破壞與生態保育衝突之際,應優先對於生物多樣性或生物歧異性最高,且面臨危機的地區進行保育。目前國家保護組織(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定義了34個生物多樣性熱點熱點,用作確認保護的優先策略和決定保護資金的合理分發利用並實現效用最大化。

34個熱點棲息著地球75%以上嚴重受到威脅的哺乳動物、鳥類、兩棲爬蟲,而這些生物棲地僅佔地球陸域面積(Earth's land surface)的2.3%。國家保護組織主席Russell Mittermeier呼籲:「這些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是地球上環境最緊迫的需要保護的區域,我們必須立刻行動以避免失去更多不可替代的地球生命寶庫。」

台灣的生物多樣性熱點

台灣同樣被列入生物多樣性熱點,如「 國際保育組織」(編註)(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將台灣列為10大珊瑚礁生態熱點之一(註一)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執行的全球生物多樣性普查計畫Global 200當中,台灣也被指定為生態熱點,還有在國際鳥盟的計畫中,台灣由於具有14種特有種鳥類,界定為編號第149號的「特有種野鳥棲地-EBA-149 (Endemic Bird Area)」。

國際認定熱點都是屬於大範圍地區,除了國際間肯定台灣的生物多樣性,並對於保育行動具有參考價值。實際上,大範圍將台灣劃入熱點還無法充分顯示台灣在生物多樣性的概況,若能依據自身的特性,對於國家保育的優先順序更具意義。例如中華鳥會正帶領各縣市鳥會進行國際鳥盟的重要野鳥棲地(Important Bird Area,IBA)計畫,劃設台灣共有52個點。南部地區主要以準則A4─東亞1%水鳥度冬棲息地來界定,主要又以各種鷸鴴科為主,共有14個IBA點,其中編號「TW027」台南七股是全球瀕危黑面琵鷺主要的度冬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呂光洋認為,台灣若要定生態熱點以及保育的優先順序,應就每個國家不同的特性來選擇的尺度;以台灣面積小,但生物多樣性豐富來看,符合物種度高、特有種多,以及開發壓力大的條件都應該可以列為生物多樣性熱點,而像雪山圈谷、南湖圈谷具有獨特性的地區也應列入生物多樣性熱點。

而且國際認定的熱點並沒有受到法律的規範,目前在台灣的法律規範下,依文化資產保存法指定公告自然紀念物,及依野生動物保育法指定公告千餘種保育類野生動物,使可運用相關法條劃設保護(留)區保護物種棲息環境,管制活體或標本的輸出入,管理買賣交易,經營管理狩獵、垂釣與採集等活動,規範人工飼養的適用與範疇,積極進行野生物資源調查研究工作(註二)

不僅如此,台灣也重視生物對環境的依存性,即棲地的保育,將生態的重點區域劃入保護區,目前通過立法程序有:6個國家公園、17個野生動物保護區、31個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19個自然保留區、9個國有林自然保護區,還有台灣沿海地區自然環境保護計劃設15處海岸保護區計劃、50處自然保護區等。

連貫生態環境的完整性──中央山脈保育廊道

相較於生物多樣性熱點的優先策略及資金集中,也有不一樣的論點,英國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副主席Andrew Lee認為︰「我們要拯救所有生態系統類別的物種,而不是生活在熱點地區的物種。」而這些熱點忽略了應該保護全世界所有主要生態系統的典型代表。不少國際組織逐漸重視大範圍的棲地保育,如世界銀行全球環境基金(GEF)已經採取了鑑定並保護具有最廣泛範圍的生態系統的最佳實例的辦法。

以「島嶼生物地理學」(island biogeography)說明,可以考慮面積效應(area effect)、邊緣效應(edge effect)、距離效應(distant effect)、連結效應(connection effect),避免人為的生態區系區隔造成棲地碎裂化,面積愈大、外緣界線愈長、兩棲地間距離愈近、不同棲地的連結度愈好,完整而連續的大範圍較零碎、片段的區域為佳,在於維持空間上及時間上的一貫性、整體性,以及其功能運作上的穩定與持續。

台灣於2000年建置整合了中央山脈地區高山林地、自然保留區、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保護區及國家公園,成為連綿不絕之綠色廊道的中央山脈保育廊道,自北而南連接插天山自然保留區到大武山自然保留區,形成一條南北綿延300公里的連續保護帶,希望連貫生態環境的完整性,造成生態環境的破碎造成生物多樣性的降低(註三)

劃定保護區或是生物多樣性熱點是自然保育的方式之ㄧ,並且需要法律規範與政策執行配合,另外對於保護區域的管理與限制,還需透過環境教育積極推動與參與,生態保育防不勝防,唯有靠人類的自律與作為,才能積極的與大自然合利共生。(2005-11-14)

註一:南日本、台灣、南中國被列為10大珊瑚礁熱點的第7個,詳見國際保護組織網站

註二:詳見農委會自然保育網

註三:詳見林務局經營自然保護區系統-中央山脈保育廊道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