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排坐吃呱呱 赤尾青竹絲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簡介

排排坐吃呱呱 赤尾青竹絲

2008年11月11日
作者:毛俊傑(國立宜蘭大學自然資源學系)

面壁伏擊的赤尾青竹絲。圖片提供:毛俊傑學生時代出野外進行夜間生態調查,看過眾多正在等待獵物的赤尾青竹絲後,總覺得牠們伏擊的地點在結構上有一些相似性,卻說不上來;直到開始教書後某一天晚上,發現學校實習林場中的赤尾青竹絲,總會在夜間像面壁思過一般,一隻隻彼此相距或遠或近的排列在林道邊的水泥牆前,並駐足於離牆面約15~20公分的地方。

頓時許多疑問湧現,為何這些赤尾青竹絲決定選在水泥牆前伏擊?牠們如何判別伏擊地點的好壞?通常會待多久?是否一直都維持同樣的姿勢不動?牠們如何在極短的時間內判斷前方是食物還敵人…… 

赤尾青竹絲是一種中小型的蝮蛇科蛇類,牠是目前台灣本土蛇類中進行過最多生態研究的物種,但多數一般民眾對牠的初步了解,可能都來自於教科書,或是過去的醫學報告統計上。牠是臺灣六大毒蛇當中,蛇吻致死率最低的老么。多數的赤尾青竹絲於入夜之後,會利用與植物相近的翠綠體色,將身體以完全靜止不動的S形或是略為圓形盤繞的姿勢,平貼於地面或攀附於石頭、植物或枯枝之上,等待獵物經過,進行捕食。也因為與植物相似的顏色、時常靜止不動的習性,加上分布廣泛,野外族群數量相對較多,容易導致從事戶外活動的民眾於視線不佳的狀況下,未察覺到牠的存在而誤觸、誤踩,而慘遭蛇吻。

赤尾青竹絲的翠綠體色與無毒的青蛇、灰腹綠錦蛇極為相似,使得這兩種無毒蛇也經常被誤認,而受到人們惡意的傷害。如果仔細觀察,你可發現後兩者與前間在體色上有個明顯不同的地方:赤尾青竹絲身體兩邊各有一條白色體側線,大約有六成左右的公蛇在體側線下方還會有紅色線,而且此一紅線有越往台灣南部越鮮豔的趨勢。

赤尾青竹絲的頭部特寫(頭部前方第一個較小孔洞為鼻孔,呈三角形較大者為感應熱源的頰窩)。圖片提供:毛俊傑

在赤尾青竹絲箭鏃般三角形的頭部上,兩頰眼睛和鼻孔間各有一個三角形的大型孔洞,稱為頰窩,可以用來感應周遭環境溫度的差異,在光線不佳的狀況下,頰窩就成為牠偵測環境的主要器官,通常以蛙類、蜥蜴、鳥類、老鼠及鼩鼱為食,其中又以蛙類為主,所以經常可以在蛙類聚集求偶生殖的水邊發現牠們的蹤跡。

雖然牠們口中上顎左右兩側各有一枚以上令人生畏的大型折疊管牙,做為注射蛇毒以捕捉、消化獵物及防禦的工具,但在夜間的叢林世界中,赤尾青竹絲並非天下無敵,萬一遇到雨傘節及無毒紅斑蛇,往往就成了人家的美味晚餐,一命呼嗚了!

為了找出赤尾青竹絲排排站的原因,我和兩名苦命的大學專題研究生,每週前往學校的實習林場進行實驗。進行了一年的研究後發現,沿著水泥牆活動的動物明顯多於在林道中央,其中以蛙類、蟾蜍為大宗,偶爾穿插一些老鼠、鼩鼱、蛇、蜥蜴、溪蟹、蝸牛、甲蟲及蚯蚓等等,這些通過的動物所留下的氣味,提供了重要的嗅覺線索,這個結果說明了赤尾青竹絲為何偏好到此捕食;而水泥牆也因為所謂的熱島現象,在夜間成為環境中相對溫度較高的地點,極易讓赤尾青竹絲藉由感熱的頰窩偵測到此一地點。

在觀察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出現伏擊的個體多寡,會隨著水泥牆距水源的距離而變化,離得越遠就越少;此一現象,推測應與蛙類數量離水源越遠愈少有關。通常這些赤尾青竹絲守候伏擊的時間長短,可能從數十分鐘到數十小時不等,有些甚至會停留好幾天,但多數約為3小時左右,便離開回到鄰近的樹林中。停留期間,牠們的姿勢或多或少都會因為不時經過的動物或是發動攻擊而改變,但在捕食失敗或造成干擾的動物離開後不久,多數的個體都會回復原來的伏擊姿勢,繼續面壁。一旦成功捕食,不久之後便會離開。

水泥牆邊捕獲斯文豪氏赤蛙的赤尾青竹絲。圖片提供:毛俊傑夜間排排站的赤尾青竹絲,時常也會成為其他蛇類餐桌上排列整齊的晚餐。藉由架設於伏擊中的赤尾青竹絲後方的紅外線攝影機,在其拍攝的夜視錄影帶中,我們發現,當其他蛇類靠近赤尾青竹絲、並以蛇信偵測的同時,赤尾青竹絲也同樣回以蛇信探測,但當牠發現對方是蛇類時則迅速彈開,待危險解除後,才繼續回復伏擊姿勢。而當與蛙同為兩棲類的蟾蜍從面前經過時,赤尾青竹絲竟往往沒有任何反應,也不會進行攻擊;但當蛙類出現時,攻擊之迅速,令人印象深刻!只是攻擊時常有失誤發生。

同屬外溫動物的蛙與蟾蜍,體表溫度明顯較背景的水泥牆溫度來得低;不知赤尾青竹絲頰窩所感受到的,是否有如人的影子投射於放映中的電影銀幕,因而有效掌握動物運動的軌跡,並判別屬於何種動物,進而決定是否攻擊與如何準確攻擊?這或許又需另一個實驗才能解答了! 
 

※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