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中的美麗──自然保護區遭除名的隱憂 | 環境資訊中心
世界遺產巡禮

消失中的美麗──自然保護區遭除名的隱憂

2008年11月14日
文字、攝影:馬繼康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世界遺產公約,是將全人類普世價值的文化與自然資源,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再以國際合作的方式保護、保存人類共同資產的一種觀念。

阿拉伯大角羚羊群。

世界自然遺產為何可貴?

不論世界文化遺產或世界自然遺產,攤開在時間的風化下,都有著不易保存的難題,然而維護自然遺產的難度更勝於文化遺產。地球環境的變化,以及因為暖化而導致的氣候異常。自然界的動植物或天然景觀,往往最為敏感,當冰河逐漸消失,海平面不斷上升,氣候脫序亂套之際,都一點一滴鯨吞或蠶食改變著所有的自然遺產。相對而言,文化遺跡只是反映了人類在不同時期因應自然所產生的文明或建築型態,大自然是所有文明的起源,當自然生態受到破壞,人類的文明也就無法持續發展。目前世界遺產名錄中,世界自然遺產的數目比例,遠遠不及世界文化遺產,這更說明了自然遺產的可貴與難得。

列名世界遺產,不僅僅是一種榮耀,對地主國來說更是一種責任。因為列名不是永久有效的,當地主國因為觀光業蓬勃發展而暗自竊喜的同時,也別忘了若是保護不力,隨時都有可能從世界遺產名錄當中被除名。被除名是所有關心世界遺產的人最不願意見到的狀況,因為那不僅代表懲罰的終極手段,也透露出更深沉的無奈,更是代表了某種自然或文化景觀即將或是已經從地球上消失的訊息。當我們失去了某個世界遺產,再多的懲罰與後悔也都是無濟於事。

但不幸的是,最糟的狀況還是發生了。2007年在「紐西蘭基督城」所召開的第31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裡,最引人注意的倒不是又增加了多少新的世界遺產,而是位於阿拉伯半島上的阿曼〈Oman〉「阿拉伯大角羚羊保護區」,真的從《世界遺產名錄》中被除名了,這可以說是自1978年世界遺產名錄公佈以來的首例。

位於阿拉伯半島上的阿曼〈Oman〉「阿拉伯大角羚羊保護區」從《世界遺產名錄》中被除名 。攝影:馬繼康

瀕臨危機世界的骨牌效應

世界遺產委員會一直透過「瀕臨危機世界遺產」警告名單來作為保護工作的警示燈。相較於其他瀕臨危機的世界遺產,阿拉伯羚羊保護區的保護工作是不是最差的,這部分當然有著見仁見智、正反兩極的不同爭議。但這並不會是特例,因為在人類無窮的慾望下,有限的資源被揮霍使用,只會造成世界環境不斷急遽的惡化,再多的努力其實都只是延緩情形的發生,若從這個角度來看,阿曼甚至有些時不我予的況味,甚至極有可能是骨牌效應中倒下的第一張骨牌。

這個在1994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的「阿拉伯大角羚羊保護區」,不但擁有世界遺產的光環,更加上大自然的野性魅力,想要觀賞動物唯有在牠原本的棲息地,才會感到心靈上的震撼和衝擊,才能看得出動物原始的生命力。在動物園裡被豢養的動物,雖然品種相同,但眼神早已不再銳利,皮毛也已不再光澤,少了原本該有的意氣風發野性之美,就已經失去了原本的意義。

奧秘多樣的生存法則

阿拉伯大角羚羊保護區位在阿曼中央沙漠和沿海丘陵地帶,它展現了陸地生態系統及動植物群演化與發展上生態學的顯著例子。雖然從地圖上來看是位在這個國家的中心位置,但在這裡,中心並不代表繁榮,反而是一片荒涼的無垠大地。若不是親眼瞧見,真的很難想像,這塊舉目看來皆是荒蕪不毛的沙漠,竟是這種珍貴的草食性動物的原生地。阿曼人在此建了保護中心,簡單的屋舍裡,陳列著對於這種即將瀕臨絕種動物的介紹。

阿拉伯大角羚羊在保護區內目前僅剩65隻。

在這樣堅苦卓絕的環境與氣候下,阿拉伯大角羚羊自然也因應出一套生存法則。在這區域範圍內,雖然是屬於沙漠型氣候,年平均降雨量雖然不到50毫米,但在10月至隔年4月間,來自海上的潮濕空氣會形成濃重霧氣籠罩整個區域,當這些霧氣沈降到地面時,便可以凝集成淡水,這些淡水的量雖然稱不上多,但已是大旱後的甘霖,足夠助於當地植物的生長,形成了獨特的沙漠生態系統,而阿拉伯大角羚羊不僅有了食物來源,更能從植物中吸取身體所需的水分。

雖然阿拉伯大角羚羊是這區域中最大的哺乳類動物,但牠們並不像其他哺乳類動物般挑食,包括有刺植物、乾草、鹽質灌木等等,都是其多樣化食物的來源。而且牠們會分散覓食的區域,以免過分的啃食造成來年食物的短缺。大自然的生存挑戰雖然嚴苛,但每種生物都有辦法發展出一套生存適應的方法,讓人不得不讚嘆自然的奧秘與多樣。

任何生物都是生態系中的一分子,自然界中,無處不成理,萬物靜觀皆自得。每種生物都用牠們最合適的型態或生活方式繁衍延續,就算在這樣貧瘠的地方也有許多看不見的生機。紅狐、沙狐、跳鼠、豪豬、阿拉伯山地瞪羚、沙地瞪羚都是同時生活在此的野生動物,還有許多爬行類動物與鳥類,讓這片惡地充滿許多活力與生機。

在阿拉伯人的觀念中,擁有一對漂亮長角的阿拉伯大角羚羊,象徵著健美和力量,在傳統文化角色中佔有一席之地。1960年代,阿拉伯大角羚羊曾經由於人類濫捕,使得這種美麗的動物幾乎絕種,後來在國際保育組織協助下,從美國動物園取種開始進行復育,由原先的12隻陸續增加到一百多隻,最後順利野放回到原產地,劃定保護區予以保護。但由於近來阿曼將保護區面積縮減了90%,數量又減少為僅剩的65隻左右,其中只有5對具有繁殖能力。基於這樣的理由,世界遺產委員會終於做出最後的決定。

其實做這樣的抉擇確實是面臨兩難,已經瀕臨崩潰的生態系,勢必在除名後加速土崩瓦解,是明知不可為而勉力為之?抑或是透過除名來殺雞儆猴,提醒全世界的世界遺產公約締約國,世界遺產的登錄並非永恆,必須要作到永續發展與維護兼顧?若真是如此的思考,這樣的代價也未免太大了。阿拉伯大角羚羊保護區的除名,不僅遺憾,也無疑再為全球環境惡化再敲響一記警鐘。

刻不容緩的議題

從1994年到2007年,短短的13年時間,阿拉伯大角羚羊的生機從暫露曙光到日薄西山,宣告了這個可能在地球上生存已百年或千年的珍貴物種,在可預見的將來,即將從地球上面永遠消失了。這是看得到的部分,還有許多我們看不到或不了解的物種以更快的速度消逝中。對於自然環境的保護,應是刻不容緩的議題,不論它有沒有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的名單當中,都已經無法再等待下去了。

阿拉伯大羚羊保護區(已除名)Arabian Oryx Sanctuary (removed)

地 點:中央地區/ Central Region

登錄年代:1994

登錄標的:N 18 45 E 56 6

登錄項目:自然遺產(iv)

※  本文摘錄自中華世界遺產協會出版之世界遺產雜誌
※  本文不適合網站CC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