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2008)年11月7日「石門水庫整治效益公聽會」舉辦之前,一直認為石門水庫面臨最緊急的問題在於原水濁度不斷升高,不過在會中看到了一些新的資料,終於領悟到嚴重的淤積直接而立即的威脅到石門水庫的生存,而目前的整治方式不足以因應。在特別條例僅剩3年和一百多億的經費的情況下,應當專注在淤積的減低。更何況淤積的改善很有可能對於濁度也有所助益,因為許多人認為水庫底泥的問題會使濁度更不容易下降。如果再加蹉跎,等到石門水庫報銷,那就只有再興建另一個水庫(也許這是為何水利界並不著急的原因,他們應當很想再建個水庫吧,立刻會有一大筆經費以供運用),屆時不但是一場生態浩劫,許多原住民的家園又要被侵奪,只會留下石門水庫集水區中一大堆不再有用處的防砂壩張嘴恥笑 (注意看防砂壩像不像大笑的嘴形) 臺灣的學者,立委以及公民對於整治效益的評估和監督是多麼的無知和無能。
濁度的問題看起來已經受到控制,而且是過度投資了。理由主要在於石門水庫表層取水的濁度可被控制,在分層取水完工後,取水能力可達每日140萬噸。只要加強南北桃管線連通,就足以供應全桃園的用水,但是在整治計畫中還是要花30多億元在大漢溪床中建一個中庄調整池,要儲下690萬噸的原水以因應石門水庫實施排砂時大漢溪濁度大幅上升時的狀況。然而板新一期二期供水計畫已經要耗費百餘億,將翡翠水庫的水源引到板新淨水廠。板新二期完工後,可以調配的能力達到每日101萬噸,已經遠遠超過目前大漢溪每日所抽取的水量,同時還有三峽河的水源可供利用。但是水利署以三峽河以及翡翠水庫的濁度也都有可能上升為由,還是要把這30幾億花掉。其實歷史上並沒有因為翡翠水庫的水濁而停水過,即使運氣差到極點,各處水源同時發生濁度上升的情形。也是應該設法在淨水場的前端將數萬NTU的濁度降下來,這種技術早就發展許久,只是臺灣遲遲不引進。因為在集水區整治失當的狀況下,全台的水庫濁度都有上升的風險,難不成要到處都挖調整池嗎?就以翡翠水庫日供水345萬噸而言,若以十天水量做調整池的容積,幾達3千多萬立方公尺,與一個小型水庫差不了多少,挖調整池可以成為濁度上升的因應之道嗎?
相反的淤積的問題呢?淤積的問題完全沒有得到控制。自從2006年6月通過特別預算開始在集水區大興土木,想要減少淤積,結果是如何呢? 2006年很僥幸的沒有遇到什麼颱風而沒有增加淤積,但是去年來了三四個颱風,帶來了超過950萬立方公尺的淤積,為石門水庫史上第三大的淤積量,不過很快就被打敗了。在公聽會上看到楊錦圳教授所展示的資料不禁大吃一驚,今年颱風帶來很高的濁度,也在意料之中帶進大量的淤積。其值甚至大於去年而超過千萬立方公尺(這可能只是從含沙量所推算出來,水庫淤積的實測應當到年底才會進行)。問題有多嚴重呢?這兩年同時也進行了比以往積極的水力排砂,排出的砂量據估計也在千萬噸以上。也就是說,兩年來在集水區不知興建了多少防砂壩的情況下,竟然帶進了比偉大的艾利颱風更多的淤積量。目前水庫所剩的容量已經接近只有二億立方公尺,這兩年帶進了大約是這個容量15%的淤積。要是每年都是這樣的淤積量,不出20年就沒有石門水庫了;要是其間發生幾次艾利颱風這樣的超大型颱風,十幾年後就可以埋沒整個庫區。然而只要石門水庫的容量降到1.5億立方公尺以下,桃園地區在枯水期缺水的風險就非常的高--而這不用幾年就可能發生。即使現在立刻處理這個問題,一個能大量減少淤積的工程從設計審核到完工也要好幾年的時間,也就是說,已經是刻不容緩,馬上要做出決定,否則再怎麼後悔也來不及。
究竟要做出怎樣的決定呢?建議政府聘請國內外獨立客觀的專家在半年內就各項清淤的可能性提出的評估報告,各界再就這份評估報告討論後立即實行。但在此還是先針對目前正要審理的預算,提出具體建議:首先在特別預算中應全力加強水力排砂,將中庄調整池預算刪除至少一半,而將集水區保育治理的經費也刪除一半,用來進行排洪隧道的改造和加速上游分洪隧道的進度。其次是儘速建立一套有效率的清淤,抽泥,清運的體系,不要再著迷於上游防砂較具效益的錯誤思想。
正如公聽會中的專家所言,要研究出石門水庫完整的濁度和淤積的詳細機制並非短期可以達成。如果要得到完整的知識再做決策,恐怕已經沒有石門水庫可供整治了。目前只能就已經有的巨觀資料做出判斷,中庄調整池不需要那麼大,理由已如前述。而集水區保育治理的經費不需要那麼多的原因,就這兩年來嚴重淤積的情況就有很強的理由相信目前集水區整治方式無法防制淤積。過去從歷年颱洪的淤積資料,以及整治率的曲線,我們就一再質疑過去以防砂工程以及溪霞雲站含沙量對逕流量流整治對於淤積的減緩貢獻非常有限,也一再要求水保局提出更明確的評估以證明上游整治有其成效。水保局在這次的公聽會中也的確提出新的資料,即為霞雲站歷年的含沙量對逕流量的曲線(對應不同整治時期,如下圖)。
這個圖其實更證實了我們的想法,因為水庫大約80%的淤積都是在颱洪時期所直接帶入的,也就是在逕流量大於4,000CMS以上時。而右圖明白顯示整治曲線在高逕流量時都交會在一起,表示過去的防砂工程和溪流整治對於主要的淤積來源的確是無能為力。而這些整治的效果就在低流量和低含沙量時才能看得出來,然而這是一張對數圖,如果只在左下方的不同, 會和總量差了好幾個位數,也就是這些整治方式可能只能改善1%左右的淤積量,但所耗的經費往往卻是最多的。今天石門水庫的淤積這麼的嚴重,實在沒有理由再把錢丟在山林中去處理次要再次要的問題。以排洪隧道的改造而言,水規所所做的水工模型試驗指出,在艾利颱風的狀況下,改造的兩個排洪隧道可以排出953萬噸的淤砂;只改造一個也可以排出527萬噸的淤砂,其效益要比在集水區不知所云的防砂工程要大上太多。在石門水庫危急的今日,要把資源投到那一方面不是再明顯不過嗎?
集水區治理的方向應當在維持生態,並使得植生狀態良好,如果因此而使最大逕流量降低一些,對於淤積減緩的貢獻就很大了,過去以防砂工程和溪流整治為主的做法實在是歷史的錯誤。不過這種集水區的治理,應當是屬於長期性,經常性的工作。特別條例所要處理的是短期內重大的淤積和濁度的危機,兩者不應混淆。因此主張將集水區復育的經費刪除一半,用於加強水力排砂,以解決迫在眉睫的問題。
石門水庫已經岌岌可危,再不斷然實行有效的方法去除淤積,幾年之後, 唯一的選項就只會剩下興建高台水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