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無息的入侵者 鉤盲蛇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簡介

無聲無息的入侵者 鉤盲蛇

2008年12月24日
作者:毛俊傑(國立宜蘭大學自然資源學系)

在一次研究室內大三、大四學生都同時出現的場合中,為了測試這群進入我研究室已經一、兩年學生的專業熟悉度及反應,一時興起的我,問了這群學生一個問題,題目是:請說出如何將鉤盲蛇的半陰莖製作成保存於福馬林中的浸液標本?當時除了部分的研究生以狐疑的眼神看著我之外,多數學生都認真的將蛇類半陰莖製作成標本的過程詳細的描述,卻換來我當掉重修的答案!

鉤盲蛇。圖片提供:吳銘書
鉤盲蛇。圖片提供:吳銘書

雄性有鱗目爬行類動物(包含蛇亞目、蜥蜴亞目及蚓蜥亞目)成對(左右側各一)的半陰莖是重要的分類參考依據之一,由於半陰莖並不會受到食物或是其他生態因子的影響,在某些分類及系統演化的研究中,也將其視為除了骨骼形態及結構之外,另一項重要的分類特徵。而鉤盲蛇屬於有鱗目爬行動物中,目前已知為唯一單性群(全為雌性個體)的蛇類,生殖方式採孤雌生殖,亦即雌性個體的卵細胞,能直接發育為卵後,產出並孵化成幼體,為無性生殖!

此種特殊且有效率的繁衍後代的方式,使得鉤盲蛇至今已成為多個地區的入侵種生物,已知入侵的地區包括:非洲、阿拉伯、伊朗、澳洲、印度周邊及太平洋的島嶼、墨西哥及美國的夏威夷及佛羅里達等地。入侵及擴散的方式,推測為部分個體躲藏於農、園藝產品及資材,隨著貨物的進出口,運送往世界各地,因這些意外輸出的個體,無須雌雄配對即可繁殖,因此成功的在許多地區延續後代!

雖然孤雌生殖是一種有效率的生殖方式,但是因為不經過雌雄個體的遺傳物質交換及重新排列組合,因此後代遺傳變異程度非常低!

白梅花蛇右側製備保存的半陰莖標本。圖片提供:毛俊傑
白梅花蛇右側製備保存的半陰莖標本。圖片提供:毛俊傑

關於台灣的鉤盲蛇,根據我整理了過去的一些記錄,發現牠廣泛的分布在台灣本島低海拔地區及離島,如金門、馬祖、澎湖、蘭嶼及綠島等地,但無從確認這些分布地區的族群,是否為自然存在或人為意外引入。此種蛇長得像蚯蚓,顏色大小亦相仿,又經常躲藏於土中,因此有人又稱其為蚯蚓蛇,但仔細觀察牠,可以發現牠在頭部有兩個不明顯且隱藏於鱗片下方黑色的眼點,體表滿布略為扇形的鱗片,且不同於一般蛇類體背部與腹部鱗片形狀差異明顯,鉤盲蛇的背部與腹部的鱗片形態極為相似,但是與其他蛇類相同的是,鉤盲蛇同樣也具有分叉的舌頭,會像一般蛇類一樣吐舌信來探知周邊狀況,同樣也具有良好的游泳能力,不因眼盲而受溺!

這種有趣的小蛇以螞蟻、白蟻及其卵為食,時常可在鄰近住家周邊的花園、苗圃土壤中或白蟻蛀食的朽木中可發現其蹤跡,因不會對人或環境產生立即的傷害或明顯的影響,因此常被一般人所忽略。當被人抓取時除了會試圖逃跑,快速扭動身驅,尋找可供鑽入的縫隙之外,也會以角質化的尾末端戳人,以尋求逃跑的機會。

下次當您在整理花園、菜園或挖蚯蚓準備去釣魚的過程中,若發現這種台灣最迷你的蛇時,千萬別害怕!牠如同台灣多數的蛇一樣,並不會主動靠近並攻擊人,事實上牠也沒有這樣的能力,保持適當的距離觀察是一種對雙方都好的會面與接觸方式!

※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