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專題】人文‧南投牛屎崎 | 環境資訊中心
牛年特刊

【牛專題】人文‧南投牛屎崎

2009年02月01日
整理報導:黃苑蓉

牛屎崎村莊內的牛隻近幾年,在中台灣有一處特別的社區,不但將社區再造工作辦得有聲有色,還能提供經驗協助其它社區培力、組織動員,這個地方是牛屎崎,也就是今天南投縣草屯鎮的御史里。

這個聚落在清乾隆年間就逐漸形成,洪姓家族首先移居墾植,自北勢湳起順烏溪南岸往下游延伸,早年的居民仰賴水圳、水牛,延綿了數百年的農業,直到驚天動地921地震,震破聚落民眾所有的美夢,從南到北,斷層帶將牛屎崎切成兩半上下層落差一層高,主幹道變成停車場,所有農田廢耕,所有工廠外移或倒閉,所有商店全部關閉,整個聚落到處都是急待協助的失業民眾。

在沒有辦法的辦法中,地方熱心人士臨時組成災區服務團隊,全面救災及緊急加入救助工作。震災後兩年,獲得「獅象山綠野大地園區」負責人免費提供使用土地16公頃,使「牛屎崎鄉土文史促進協會」有了真正的根,隨後陸續成立了「烏溪巡守隊」、「南投縣義工聯誼協會」,展現了政府力量有限,民間力量無窮的決心 。

談起這十年來牛屎崎的社區工作,不能不提到社區總幹事洪金平。洪金平出身牛屎崎,年輕時曾擔任製鞋廠廠長,後從事傳播工作,平時跟公眾互動密切,也很注意公部門訊息,921地震後,洪金平主動出來組織「御史里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從鄰長、里長帶動地方熱心人士做災後重建工作,例如申請以工代賑。但法令只允許委員會存在一年的時間,為了讓好不容易動起來的社區力量繼續下去,在期限前改組為「牛屎崎鄉土文史促進協會」,成為社區工作的火車頭。  牛屎崎村莊內的牛隻

換個想法,地方創意產業

921地震帶來危機,但也帶來社區總體營造的轉機。牛屎崎進行災後重建工作時,思考著如何凸顯社區特色,後來他們發現:重點就是要「在地化」!這要回到「牛屎崎」的本質,是什麼呢?牛屎崎指的是今日變成柏油路的東山路,地名在乾隆年間就有了(比「草屯」出現的時間還早),當時的東山路是一條長約一百公尺的陡坡,牛必須使力拖著牛車走上坡,走到終點就順便「解放」了,半途中也常因用力而便便。至於「陡坡」在台語中稱為「崎」,這條充滿牛便便的陡坡路,也就被稱為牛屎崎了,並成為代表當地的地名。

要發展社區特色,當然不能忽略這段歷史以及「牛」的元素。不過,牛屎崎已經有20多年沒有耕牛了,農家都改駛機器做農。為了重現水牛文化,讓牛成為生活風景的一部分,也讓大人帶著孩子認識牛與人的關係。最多曾同時有九隻牛悠遊在園區中,但後來因飼養人力不足,目前僅存三隻,分別是阿春(阿嬤牛)、召弟(小母牛)、阿森(小公牛)。牠們住在水池邊,也會出席活動造勢場合,拖牛車上街表演。牠們的食物不需另外花錢買,是由志工到烏溪邊割草餵養。

921地震前的牛屎崎只是一個單純的農村,原有的產業是稻米及菸葉,在轉型的過程中,牛屎崎向學童推廣「魯班鎖」這項傳統益智童玩,也推出過環保精油皂,獲當時H-mark認證通過,是全國唯六通過的認證社區。牛屎崎目前新創的社區資源,有位在牛屎崎正中區的形象公園,烏溪邊的牛屎崎文化生態公園,以及面積達20甲的茄荖山環保生態園區,茄荖山正在試種咖啡、楊梅,以及動植物資源調查,日後可作為環境教育的內容,期待開發社區的新產業,融合居民的就業、休閒為一體。今年規劃投入三名在地人力,負責販賣部、環境維護、導覽解說等工作,培養多元工作的人才。

牛屎崎村莊社區地圖尋覓接班人

十年來,憑著「堅持」的精神,關關難過,關關過,牛屎崎的成功經驗在社區營造界打響了招牌,總幹事洪金平希望接下來能擴大「服務」面積,到全南投縣去輔導社區工作,成為一個諮詢的角色。不過,總幹事今年已65歲了,他非常希望找到接班人,繼續耕耘前人得來不易的環境,因為目前在為社區奔走的主力都是五、六十歲的中年人。

尋找接班人很難嗎?洪金平直言社區工作是相當辛苦的,牛屎崎堅持的環保生態方式,是得貼近土地、暴露在自然的環境中,風吹 、日曬、雨淋是正常的情形,不過,這對許多年輕人來說就是件苦差事。而且年輕人多半外出工作,只有在放假回家時能幫忙,但社區工作不能只在放假時才做,有限的經費也無法請到全職的人才,只能請兼差的專案經理人。這些都是社區工作目前面臨的難題。

經濟是手段‧環保是目的 社區志工們的努力,獲得官方的肯定

牛屎崎最近新推出一項結合環保與生態的活動─環保見學堂,反映了牛屎崎十年來在社區工作所堅持的原則:環保第一優先、然後是文化及社會福利。總幹事洪金平表示,經濟是手段,環保才是最終目的,別破壞後代子孫賴以為生的土地。牛屎崎鄉土文史促進協會,肩負起社區重建工作使命,帶領社區民眾回到原點,以老祖先留傳下來的智慧、文化、特性,重新出發。

※延伸瀏覽:南投草屯牛屎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