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黑熊母子現蹤野溪 23年來最久野外目擊記錄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台灣黑熊母子現蹤野溪 23年來最久野外目擊記錄

2009年01月26日
本報2009年1月26日台北訊

台灣黑熊母子(黃美秀攝)玉山國家公園黑熊保育小組成員林淵源與屏科大黑熊研究團隊,日前在八通關古道東段大分附近的闊闊斯溪溪谷,目擊台灣黑熊母熊帶領2隻幼熊試圖越溪,並拍攝記錄到珍貴畫面。這是是玉管處成立23年來,目擊最久的一次記錄。

本月9日,黑熊小組林淵源在玉山園區海拔1320公尺大分附近,進行保育巡查任務並帶領協助屏科大人員調查時,近距離發現有黑熊在溪谷來回走動,不遠處並傳來幼熊的叫聲,從黑熊來回搜尋及不安的行為研判,應是溪水太深,母熊希望能幫小熊找一條能夠越溪的路徑,後來因為溪水湍急而作罷,母熊又回頭攜帶小熊,循原路折返。

台灣黑熊帶小熊(吳海音攝)這次黑熊攜帶幼子持續畫面由林淵源攜帶V8全程錄影,是玉山管理處成立23年來首次目擊最久的一次畫面,非常可貴。

長年在嚴苛的環境下執行保育巡查的林淵源對此深受感動,欣喜黑熊保育小組10年來的努力有了更具體的呈現。玉山國家公園自1996年成立「黑熊專案保育小組」,1999年首先於拉庫拉庫溪河谷拍攝到台灣黑熊珍貴動態畫面,製作「黑熊奇遇記」影片,並持續委託專家學者師大教授王穎、屏科大教授黃美秀、東華大學教授吳海音與陳怡君博士,記錄研究台灣黑熊生態,歷時12年,總共繫放黑熊15隻,並成立「台灣黑熊保育研究中英文網站」。這次野外目擊記錄,則是玉管處成立23年來最久的一次。

林淵源曾是布農族資深獵人,後來成為玉山國家公園的保育人員,專長各種野生動物出沒習性和補抓技巧,他以卓越的野外經驗投身保育巡查,長年默默奉獻山林,過去也屢次成功協助黑熊研究單位執行繫放工作,是國家公園最資深的保育先鋒。

除了黑熊之外,工作人員也看到多處黑熊排遺及一處黑熊的臨時巢穴。沿途也見到許多野生動物,包括水鹿、山羌、藍腹鷴、松鴉等等。這些野生動物不只數量明顯增加,出現頻率也很高。

黑熊糞便。照片提供: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台灣黑熊的窩。照片提供: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由於去(2008)年12月間玉管處保育巡查員在執行巡山護管工作時,曾於白洋金礦山屋內發現有台灣黑熊腳印,在東埔往觀高登山步道12.5K(接近觀高坪)旁的大樹,也發現到新鮮黑熊爪痕,顯示台灣黑熊已有穩定於步道周邊出沒的趨勢。

玉管處呼籲,民眾上山若有幸見到野生動物應該保持安靜,避免干擾,靜靜的觀察是最好的接觸方式,動物才是山林的主人。如果聽見黑熊的聲音或見到黑熊,應盡速低調離開現場,以免發生意外。

玉管處表示,雖然台灣黑熊身軀龐大有危險性,但除非是受了傷或是帶著小熊的母熊,否則黑熊通常不會主動攻擊人。平時在身上掛鈴鐺等東西發出金屬聲響有助讓黑熊主動避開;發現黑熊時,若彼此有段距離且黑熊尚未發現你的存在時,應安靜而緩慢的撤退、繞道而行,或注意觀察其是否有攻擊行動;若黑熊走向你,丟下身上額外的物件如背包、相機、水壺等,可絆住或拖延熊的速度,千萬不要爬樹或是裝死。

關於台灣黑熊的資訊,詳請可見台灣黑熊保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