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海洋生物學家,看到屏東縣政府藉由文化活動,帶動產業升值及轉型的再生效益,雖然是一個好的起步,但要讓產業永續,去蕪存菁汰舊換新,達到社區永續發展的目的,只是促銷黑鮪魚是不夠的。
我認為也要結合漁業資源的調查與監測,才能避免過漁──單位努力漁獲量逐年減少,而導致價格一再上升(今年因SARS風暴遊客減少除外),大部分的人 只能吃一點點嚐鮮,而無法(錢)常吃(包括文化局的官員們),最後達到一個動態平衡(漁獲量減少-->魚價高漲-->消費人口減少-- >觀光產業沒落)。全世界沒有一個地方可以靠消耗(吃食)單一、有限的天然生物資源而發展出永續的觀光產業的,除非人工養殖。
俗語說:物以稀為貴,黑鮪魚是稀有好吃才會貴。以這幾年台灣一年約釣獲5000條(比台灣獼猴的數量還少),每條平均200公斤計算,共僅約2000 噸,只佔全台灣總漁獲量的千分之一,可見其稀有。而100萬公斤的黑鮪魚如果分給2300萬台灣人,每人大約只能分到1兩肉,更說明該物種數量的稀有。我 希望有那麼一天,黑鮪魚也能像鯨魚一樣受到適當的保護,免於濫捕及過度促銷,牠們的存在,不再是為了滿足人們無止境的口腹之慾。
美國參議院在6月12日才舉辦公聽會,追究全球過度漁撈的禍首,其目的正是回應最近多個研究報告所提出的警訊,這些報告均強調有越來約多的科學證據顯示,全球海域的漁撈活動正以不永續的方式在進行著。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釣鮪魚的漁民收入不算少(一個月可以賺多少是可以調查的),賣鮪魚的賺得更多(一公斤至少賺個幾百塊,一天賣個幾十公斤不算多), 更不一定要繳稅,政府的經費與其大量的投入在發展這種低層次的文化(吃喝--尤其是生食,並無烹飪技術和文化可言),不如多發展社區總體營造、興建高品質 的公共廁所(至少先增設流動廁所)、照顧弱勢族群(如學童的學雜費、營養午餐費、獨居老人、受災戶、犯罪受害人、精神病患……等)才是。
不知各位看官以為呢?(吃生魚片算是文化嗎?)請多多發表您的意見到處投書,大官們(包括總統、院長、農委會主委、縣長、局長)才會看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