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外來植物現況的研究(一)臺灣的外來入侵植物多嗎? | 環境資訊中心

臺灣外來植物現況的研究(一)臺灣的外來入侵植物多嗎?

2009年02月17日
作者:吳姍樺(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移除外來種;圖片來源: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研究、瞭解植物的入侵與物種的入侵性時,歸化植物的植物學形態、生物學特性、年代學以及地理分布等資訊被證實是相當有用的工具。近年來,筆者曾研究搜集了臺灣最新的偶發與歸化植物名錄(可能是目前東亞地區資訊最完整的一份歸化植物名錄),分析後發現臺灣受到外來植物入侵的情況屬於輕微,偶發與歸化植物僅佔所有維管束植物的8%。此外,每單位面積下,外來偶發與歸化植物指數的增加和緩,相較於其他島嶼地區,臺灣的指數與外來植物的比例明顯較低。

過去數十年來,臺灣外來偶發與歸化植物數量的累積呈現平穩且線性地增加。研究中顯示:外來偶發與歸化植物中數量最多的三個科分別是豆科、菊科以及禾本科,然而世界上外來偶發與歸化植物數量比例最多的科卻是莧科、旋花科以及柳葉菜科。而若以屬來看,牽牛花屬、茄屬以及野百合屬這三屬的外來歸化植物數量最多,大約整個屬的60%皆屬於外來物種。

由熱帶美洲引進最多

在臺灣外來偶發與歸化植物當中,多年生草本比例最高,約佔了三分之一,一年生草本次之。約有60%外來歸化植物是無意間被引進臺灣,另外也有許多植物被刻意引進做為景觀植物、藥用植物及畜牧用的牧草。這些外來植物在田野間入侵的狀況約有50%是不明的,景觀植物在田野間多屬於「歸化」的狀態;牧草在田野間的狀態則多屬於「偶發」,而引進做為藥用植物的外來植物入侵性似乎相對較低。研究也發現:臺灣大部分外來偶發與歸化植物最主要的原生地為熱帶美洲,亞洲與歐洲則次之。

在前人的研究中指出,研究、瞭解植物入侵的方式與入侵性時,植物學上的形態、生物學上的特性、地理分布以及引進的年代等歷史紀錄,都是相當有用且不可或缺的訊息。然而目前許多外來植物的名錄中,只有整理植物的名稱與一些基本的註解而已,有關外來植物較完整的資訊記載,例如原生地、生活型、適應的棲地類型、引進的方式以及目前的入侵情況等資訊卻相對的缺乏。缺乏完整資訊的外來植物名錄使研究外來植物在不同地區的入侵情況出現困難,也將使入侵植物的防治與撲滅等工作面臨挑戰。

目前外來植物的研究大部分多致力於北美洲地區與歐洲的國家,而亞洲與鄰近區域的研究仍然在起步階段。以目前亞洲地區的研究來看,香港、日本、韓國、新加坡與臺灣都已經有外來草本與歸化植物的名錄,但缺乏進一步的分析比較。本文將搜集、整理臺灣的外來歸化植物,並與鄰近地區的外來植物作分析比對。

大部分的入侵植物一開始多是被刻意引進用來當作景觀植物、牧草、藥用或是其他特殊目的等用途,無意間被引進的入侵植物則多是因混雜於其他飼料或是作物的種子、旅客的鞋子、行李以及貿易商船的往來等方式所引進。

熱帶海島國家外來種多?

臺灣過去曾經歷大規模的人為開發,改變了各地區的植物相與地貌,這樣的人為活動直接關係並影響到數十年來臺灣歸化植物累積的數量。

一般相信海島國家會比大陸型國家含有較高比例的歸化植物,而這些外來植物對海島國家的影響也相對較高。根據Rejmánek(1996)的研究,熱帶大陸地區比溫帶大陸地區能容納較少的外來物種,但是熱帶海島地區卻能比溫帶大陸地區容納較多的外來物種。這樣的理論在亞洲地區的海島國家尚未有效地研究與測試,以臺灣地區為例,氣候與地形的多樣性能容納來自世界不同地區與不同氣候條件的外來植物。因此,分析目前的外來植物的現況,以及評估這些外來植物未來成為入侵植物的可能性,是相當重要且刻不容緩的事。

近年來,我們已經發表了具有生態背景資訊的臺灣外來偶發與歸化植物名錄清單,根據這份名錄,我們可以解決臺灣外來偶發與歸化植物一些基本的問題:(1)外來植物是否由特定的分類群組成?(2)外來植物是否有偏好的生活型或是棲地類型?(3)這些外來植物主要原生自那些地區?(4)這些外來植物被引進的方式為何?除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進一步測試了幾項假說:(1)臺灣是一個具有熱帶與亞熱帶氣候的海島,擁有豐富多樣的氣候與地形,是否容易遭受來自世界各地的外來植物所入侵?(2)那些被引進並且成功地在臺灣生存下來的外來偶發與歸化植物是否來自於與臺灣氣候相近的地區? (下週待續)

※ 本文轉載自由林務局及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合作之《外來種防治教育專刊:植物篇》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