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可持續保護的啟示 | 環境資訊中心
透視中國環境

西藏可持續保護的啟示

2009年02月25日
作者:丹尼爾‧泰勒(新一代基金會總裁和新一代研究院院長、哈佛大學發展規劃學博士)

西藏有40%的土地都是保護區,當地人民也都積極參與到保護工作中。丹尼爾‧泰勒對過去20年西藏自然保護的諸多成就進行了總結。

「一個突出的優點就是無論自然保護還是當地發展全都因地制宜,對西藏這樣生態多樣性豐富的地方來說,這一點至關重要。」

西藏保護區  圖片提供:FutureGenerations/CHINA摄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已經廣為人知,但怎樣才能實現這一目標卻還沒人知道。

可持續發展就像一頭有著三個腦袋的怪獸(這三個腦袋就是環境、文化和經濟)。它的三雙眼睛看著不同的方向、三對耳朵聽著相互矛盾的聲音、三張嘴巴傳達相互矛盾的資訊。照這樣,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文化和經濟目標如何實現呢?

我們能從西藏找到問題的答案。這裏超過40%的土地都是保護區,由當地人民直接參與管理。西藏的保護工作開始於1989年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NNP)的成立,這是全世界第一個沒有看守人的重要保護區,管理工作完全依靠當地人民。1999年,珠穆朗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聯合國認定為世界可持續發展最成功的典範之一。

2004年,它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人與生物圈」 (MAB)計畫。

在過去20年中,珠峰自然保護區取得了光輝的成就,包括:

  • 雪豹、野驢和岩羊等瀕危野生動物的數量有所增加;
  • 通過培訓名為「潘德巴」的社區服務志願者,保護區範圍內318個村莊的醫療、衛生、教育和村級決策水準大大提高;
  • 家庭旅館網路的發展增加了當地的創收機會;
  • 當地建立起一個組織良好的系統,依靠門票收入的支持,用卡車和牛車到南坡大本營收集垃圾;
  • 有助於楚瓦寺、帕巴寺和絨布寺的維持和保護;
  • 通過建立苗圃、保護嘎瑪溝中古老的杉樹林,減少對脆弱的山地檜木林的破壞。

這些自然保護和社會經濟成就的取得,需要政府機構、當地社區和外部因素的共同參與。第一個管理規劃是在各級政府、中國科學院和西藏社會科學院的支持下制定出來的。國際非政府組織「新一代研究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它進行了地方參與者的培訓,支持了40多項關於保護和社區發展研究考察和培訓,還主辦了中國的青年保護行動「綠色長征」。最重要的是,他們呼籲當地8.6萬名居民(他們生活在世界上條件最惡劣的高緯度地區,也是中國兩個最窮的縣)改變行為方式,停止捕殺野生動物和砍伐森林。

為了鼓勵人們參與管理工作,也為了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新一代研究院和珠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推行了「潘德巴」計畫。這是一個藏語新辭彙,意思是「鄉村福利員」。珠峰自然保護區裏的村子,都推薦一個當地人經過培訓成為「潘德巴」,再把他們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帶回村裏。培訓的重點是基礎醫療、衛生、苗圃和家庭菜園的管理、保護觀念以及致富技能。包括極為偏遠地區在內的當地人現在都有了一個可以求助的鄰居。迄今,珠峰自然保護區已經培訓了213名潘德巴和20名高級潘德巴。

西藏自治區科技廳已經把「潘德巴」計畫作為一個新的發展方向,維持以社區為基礎的服務,把社區發展和自然保護直接聯繫在一起。2002年,這一計畫被推廣到四江流域,這是世界上第四大保護區,位於西藏東南部,包括了昌都和林芝全境。西藏科技廳和新一代研究院一起培訓了400多名潘德巴,培訓內容包括牲畜放養、大棚搭建、家庭菜園、衛生、非木材林產品利用和基礎醫療。最近他們的故事被加拿大廣播公司拍成了片子(點擊此處觀看)。

珠峰自然保護區和四江流域保護區代表了一種大規模以社區為基礎的自然保護新模式,這一模式的核心特點就是按行政區劃來界定保護區域(珠峰自然保護區是四個縣、四江流域保護區是兩個地區)。保護工作被置於現有行政機構中,不用另外設置單獨的管理機構,使得成本大大降低。最重要的成果是當地人民都參與到自然保護工作中來,無論其本職工作是農民、教師、村幹部還是醫生。

另一個突出的優點就是無論自然保護還是當地發展全都因地制宜,對西藏這樣生態多樣性豐富的地方來說,這一點至關重要。各縣市根據具體的保護目標和需要調整自身的管理計畫,潘德巴的培訓內容和策略也根據地方利益和重點而有所不同。

通過綠色長征和示範生態社區專案,新一代研究院把西藏的上述經驗推廣到全中國。羅伯特•弗萊明、多傑才讓和劉武林在《走進西藏:生態系統、野生動植物與保護》一書中對這些經驗進行了更加詳盡的介紹。

本書的英文版2007年由諾頓圖書公司首版,最近還出了藏文版和漢文版。藏文版由中國藏學出版社出版,漢文版由上海遠東出版社出版。一月份,在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的支持下,新一代研究院、西藏自治區科技廳為本書舉辦了新書發佈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