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脫離不了物種、基因和環境生態等因素,外來物種到新環境首先面臨的是適應問題,有辦法適應的物種就留下來,無法適應的就被淘汰,而能順利存活及繁衍之外來種生物將對環境造成一定程度之影響,如同一顆不定時炸彈,一有機會它就會擴散出來,造成生態上之危機。世界各國都無法拒絕外來種的進入,也極難評估外來種進來之後對環境的影響。因此,對於外來種之引進,實應抱持謹慎保守之態度。
部份物種因經濟的緣故被引入國內,如吳郭魚等,雖提供了水產養殖上之效益,但因其逸出野外,與原生魚類相競爭,已造成低海拔淡水魚類之極大衝擊,並使淡水水域之生物多樣性降低。引進福壽螺的目的也是為了食用,惟因未被市場接受,而被隨意棄置於野生環境,卻因為非常適應臺灣的環境而大量繁殖,造成嚴重之生態衝擊及農業損失。每年各界雖花費鉅資進行防治,但效果非常有限。外來物種之引入有利有弊,部分種類雖可為我們創造財富,但是亦可能影響生態,因此,如有必要引進時應以慎重及負責任的態度來正視它。
台灣十大入侵物種
臺灣十種較重要之入侵物種包含:
- 緬甸小鼠,與疑似漢他致死病例有地源上的關係,被懷疑可能是病媒;
- 蘇鐵白輪盾介殼蟲,對園藝蘇鐵和原生蘇鐵造成很大的威脅;
- 松材線蟲,使大量栽種的松樹和原生松樹死亡,對木材有影響;
- 中國梨木蝨,會在梨樹樹葉、嫩芽、幼果上取食汁液,影響果樹生育並造成葉片褐化、枯死、落葉等現象,或引發黴菌滋生,造成煤煙病;
- 入侵紅火蟻,被叮咬後如火灼傷般疼痛,其後還會出現如灼傷般的水泡,嚴重會造成過敏而休克死亡;
- 福壽螺,會啃咬所有的水生作物,包括水稻、芋頭、茭白筍等;
- 布袋蓮,會阻塞河道;
- 小花蔓澤蘭,生長快速,大量覆蓋在其他植物身上,並使覆蓋的植物無法行光合作用因此枯萎死亡;
- 河殼菜蛤,嚴重威脅台灣的水庫、水圳生態及破壞通水斷面;
- 多線南蜥,在南部發現,成為原生種蜥蜴的殺手。
外來物種對原生物種的影響包含:棲息地的競爭(如大陸畫眉、吳郭魚);食物的競爭(如吳郭魚);掠食的競爭(如美洲鱸魚、牛蛙);疾病傳染(如松材線蟲、非洲大蝸牛);基因混雜(如大陸畫眉)、爭奪空間和食物、破壞本地生物的多樣性,同時與本地生物雜交。而外來種侵入的管道極多,大抵可歸納為:為了經濟因素而養殖、意外由農作物挾帶進入、交通運輸、放生放流、棄養(如福壽螺、泰國鬥魚)。
外來種生物對生態之影響
未受干擾之自然環境中原有很多原生之生物,因為外來種的入侵而霸佔棲地,使多樣性基因降低而成為單一或少數外來種生物。目前國內有許多外來生物已於自然界中自然繁衍,對環境造成影響,如南部的田野很多都被小花蔓澤蘭覆蓋,嚴重影響原生植物之生長,在很短時間內覆蓋一片綠地,樹木因為無法行光合作用而死,因小花蔓澤蘭繁衍快速,很難去除掉。非洲鳳仙花也是常見之外來種,已廣泛分布並霸佔原生植物之地盤。中海拔山上之毛地黃,也是強勢的外來種。南部生長的香澤蘭生命力十分旺盛,只要荒地或道路地上有裂縫,其種子就可以發芽生長。昭和草的種子和小花蔓澤蘭、香澤蘭都是菊科植物,種子隨風飄散,擴張極為快速。南美蟛蜞菊和大花咸豐草生長速度極快,也會對原生種造成影響,大波斯菊在野外也漸蔓延,而馬纓丹被當作蜜源植物,仍在大量栽植,在野外成為強勢種。
多線南蜥是胎生動物,一年可以4~5胎,每胎5~8隻,牠會掠食臺灣產的蜥蜴。泰國鱧一旦到河裡去,許多原生種魚類都被牠吃光,母魚有護子的行為。魚虎被放生到水庫之後,以水庫內的其他魚類為食,水庫裡之原生魚類因而銳減。象魚可以長到5公尺,成為河裡的怪物,會掠食其他魚種。外來種動植物已對臺灣生態造成極大之威脅,主要原因之一是民眾任意棄養寵物,治本之道仍須社會大眾共同配合,如家中飼養的水族魚類很漂亮,但是不養的時候不要任意丟到野外,同時應養成對寵物負責之做法。
由於入侵種對於社會、經濟、生態環境、人類健康所造成的影響已引起世界各國重視,如何有效管理已刻不容緩。入侵種的緊急防治,應從防治及教育兩方面做起,全民如能認識生物多樣性之重要及外來種入侵對環境之負面影響,並身體力行,則必能減緩生態環境之惡化,同時達到控制外來種生物之目標。而為標本兼治,未來應加強推動下列工作,包括:
一、加強民眾對外來種及入侵種的教育宣導,使民眾認識入侵種對經濟及生態的影響。
二、強化外來種生物引進之管理。
三、加強走私查緝,預防未經核准的外來物種引進。
四、建構完善的外來物種風險評估及環境影響評估體系。
五、建立入侵種生物撲滅行動計畫,定期實施演練,讓各級政府熟悉入侵種撲滅之程序。
六、適時修正相關法規,俾以最先進的方法作為入侵種管理之依據。
七、加強國際合作,充分掌握入侵種生物資訊。
八、鼓勵入侵種相關議題之研究發展,提供入侵種管理之改進參考。
外來生物對生態系之影響日益顯現,而人類之行為卻是外來物種快速拓展之主要原因,因此要解決外來生物對生態系造成之影響衝擊,只有從建立社會大眾之共識做起,才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期望在大家之努力下,能使各種生物於其適當之棲地生存,勿因人類之疏忽,而導致更多物種之滅絕,如此才能維護地球上之生物多樣性。
※ 本文轉載自由林務局及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合作之《外來種防治教育專刊:植物篇》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