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國際社會用「忙碌」二字來形容應不為過,從月初(2日)在倫敦召開的G20高峰會議開始,5日北韓便因執意試射火箭引發了區域安全爭議。7日歐巴馬在結束北約60周年相關活動後於伊拉克會晤了總統塔拉巴尼,承諾美軍將如期撤出,15日歐盟公佈新的漁補配額,導致法國漁民激進抗議並癱瘓了英吉利海峽的航運,17日至19日,亞洲與美洲的兩場會議分別確定了區域國家間未來的合作基調與方向;美國不再抱持霸權與單邊的老大心態,亞洲國家則是要攜手合作共渡金融危機。當然,今天的第39個世界地球日也是4月裡關乎全球人類的一件大事。
上述時事發生之地點與關鍵當事國未必相同,有些離台灣很遠,有些則近在咫尺,甚至我們還參與其中。惟在全球化的當代,每起事件可以說幾乎均與我們密切相關:G20高峰會議雖係以國際金融管制、經濟紓困方案為主題,但中國在過程中展現的影響力和與美國與他的協商互動,已無形中讓台灣的國際舞台又被壓縮了。北韓引發的區域安全爭議已是老梗,安理會的譴責聲明也一如往昔不痛不癢,但日後東亞國家安全困境的漣漪已悄悄泛起,20日南韓宣佈將於本年7月發射首枚衛星的聲明,就是印證。我國身處東亞,要發展核武或提升航太能力在短期雖較無可能,但投入相關國際航太法規範的研究與人材培育,當不宜再猶豫遲延。
再看歐盟與法國的漁業糾紛,其實台灣在2004年與2005年間,即因超額濫補迴游漁類而受到大西洋鮪類資源保育國際委員會(ICCAT)的配額制裁。如今歐盟共同漁業政策(CFP)調整所致生的會員國反彈,某程度上清楚指出未來農、林、漁、牧等產業的發展將不再能夠漠視環境與自然資源的保育。因此,永續性之漁業政策、區域漁業管理組織的職能強化、國際漁獲配額機制的確立、認證標章及產銷履歷等事項當是未來政府相關部門的首要關切與業務。
兩岸間的政經互動當然是4月份的一項重點,並且眼前當下的每一步都將左右著未來台灣經濟發展的好壞。19日博鰲論壇上,大陸方面針對兩岸未來合作提出監管合作與金融機構合作等若干建議。台灣國泰金控蔡董事長則代表保險業界發聲,希望大陸未來可降低保險公司的市場進入條件。事實上,無論是金融還是保險業務的合作,政府都應該從WTO中的《服務貿易總協定》切入,以正式會員的身分援引協定中能夠確保我權益之條款(例如:第二、十六、十七條)與對岸進行相關合作事宜之談判。此外,26日將於南京展開的第三次江陳會,雖然可能來不及就食品安全還有第五航權(即以大陸為第三國經營裝載乘客或貨物之民用航運)做更進一步的協商,但政府不應輕忽日前統一蜜豆奶事件所揭露出之兩岸食品檢驗標準不一致的問題,以及航權談判所涉及的國家尊嚴、安全與人民福祉。
最後,作者希望以「地球日」的理念,為全人類賴以生存與唯一僅有的地球提出呼籲:環境惡化肇因於人類社會的經濟行為,特別是一味追求效率的生產和無所節制的消費。
我們不但忘記大自然是經濟活動中生產階段的泉源與基礎,也忽略環境生態與一般商品的不同。由於環境是無法進行市場交換的,因此不具有經濟學所謂的市場價值,但事實上生態環境提供給人類的好處既多且重要,諸如:涵養水源、提供氧氣、孕育物種的溼地等都是極具經濟價值的事務。由於這些無法在市場上取得相應對價,以致即便客觀上呈現銳減或耗竭,人類恣意的浪費行為仍沒有太大的改善,最終形成今日遍體鱗傷的地球。
北美的克里(Cree)印地安人有句諺語是這麼說的:「唯有當最後一棵樹枯死,最後一條河被污染,最後一隻魚被捕殺,我們才會了解原來錢是不能拿來吃的。」由衷冀盼每個地球人以此語為戒,誠摯希望我們未來有無數個地球日能為這顆動人的藍色星球歡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