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4月28日
摘錄自2009年4月27日人民網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1966年,湘江檢測出鎘、鉛、錳、鋅、砷等重金属;1978年,湘江已成中國境内污染最為嚴重的河流之一;1990年代之後,湘江水質呈惡化趨勢,工業污染導致的重金属污染日益嚴重。
作為有色金属之鄉的湖南,冶煉、化工等企業多分布於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由此而來。相當長時間内,湖南的汞、鎘、鉻、鉛排放量位居全國第一位,砷、二氧化硫和化學耗氧量(COD)的排放量居全國前列。
作為湖南的母親河,湘江和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的後果越來越嚴重:湘江流域局部的正常供水被打断,流域内4000萬人口的飲用水安全受到威脅;因重金属超標危害人體健康的事故時有所聞;魚類大幅减少,數以千畝的農田不能耕种,有相當流域的魚類、糧食、蔬菜不能食用。
污染背後,既有歷史包袱沉重、粗放式經營、科學技術落後等客觀原因,也有長期以來高污染企業與當地政府之間躲貓貓似的拉鋸戰。
值得慶幸的是,湘江污染治理已迎來轉機--國家正考慮把湘江列為國家的又一個重點治理流域,湘江流域综合整治有望納入國家大江大河治理範圍。今後,湖南將在生態補償、排汙權交易、環境稅費改革、污染責任險等環境經濟政策改革方面獲得全國率先試點權。
除政策支持外,更有廣大的資金支持:到2010年將投入700億元治理湘江水污染,到2015年將投入3000億元用於湘江流域综合整治。
在此之前,國家環境保護的重點治理區域(流域)僅限於三河(淮河、海河、遼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以及後來追加的一江(松花江)、一庫(三峡水庫)。